美文网首页散文连载小说
丹麦一年(一)|我在丹麦一年交换到的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丹麦一年(一)|我在丹麦一年交换到的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作者: 活动策划女青年 | 来源:发表于2017-11-21 15:51 被阅读97次

    前言:看蒋方舟写了《东京一年》的时候,蠢蠢欲动想要写自己的《丹麦一年》,然而发现时间过去太久,很多细节有点记不住,而且文笔不好,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素材才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前期做了很多选题,也写了很多草稿,但是一直没有动笔。今天写下了第一篇,希望开个好头。

    我每次和别人说起,都会说,丹麦一年的交换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一年在国外读书,那么我现在可能已经生了二胎,在一个县级市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很多人会问我,你在国外生活过一年,那么你的英语一定很棒吧,很抱歉,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使用英语,英语已经荒废了;那么看你在国外生活的照片,到处和外国友人聚餐,在欧洲旅游,一定很精彩吧,很抱歉,除了偶尔那么几次的精彩,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一个人过。

    在国外最真实的生活是,皑皑白雪覆盖的日子占据大多数,几乎让人抑郁的无穷无尽的黑夜,吃不完的发胖食物,写不完的easy,读不完的英文书,格格不入的party文化。但是你问我,如果重新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去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会!

    那么国外交换一年,到底给了我什么?我可以说出很多,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虽然它不显性也不功利,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做选择做判断。

    在去丹麦之前,我的世界比较狭隘,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身边都是和我差不多的人,大家都在一个县级市里,连父母的工种差异都很小,我们有着差不多的经历阅历,谁也没比谁的生活丰富。再到读大学,大学在一个和县级市好不了多少的地级市读,眼界视野完全没有打开,觉得这个地级市还没有我所在的县级市来得好。读大学前两年,吵吵嚷嚷的一毕业就要回慈溪。直到到丹麦读书以后,感觉像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一旦打开,我就发现再也无法回头了,因为在这个世界出现了很多和我原来价值观世界观里完全不一样的人和体系。

    先说人带给我的。

    第一类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带给我的。

    我们是一个国际班,混合在丹麦人中上课,也就是我的同学们来自全世界各地,还有我住在一个“农场”,我还有将近2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室友。他们组成了我接触最多的一类群体。

    我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世界原来是这样丰富的:有人的性取向是同性,他不仅不感到羞耻,还乐于和我们分享,并且社会也接纳他;还有人带着狗来上课;有人过了一个gap year 年纪很大了,却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课堂里有孕妇有老头,但是除了中国人之外,没有其他人投去异样的眼光,原来任何想读书的时候,就能重返校园;老师说不要叫我professorXXX,叫我名字就可以了,我的美国同学说,我们在美国也是要对老师尊称教授的,原来这种这么平等的文化是北欧特有的;丹麦人结婚了,离婚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房子还得买卖;原来丹麦人不喜欢文化课,没关系啊,去做超市理货员,反正收入也不比大学教授低;原来美国人天生散漫自由不受拘束,原来法国人天生傲娇,每个国家民族给了他们一些共性,但是具体到个体的时候又有一些自己特有的个性。这些都是我的国际班的同学们,我的国际室友们,我的老师们带给我的全新的认知。

    (我室友画的住在农场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室友们)

    第二类是在丹麦的中国人带给我的。

    如果我从高中读到大学,没有感觉到特别大的差异化,那么我在丹麦认识的那些人,差异化就特别明显了。我们大概是20几个人的中国小圈子,但是样本却非常丰富,各种专业(文理工商各种都有),在中国各种学校的(普通二三流学校到名校),在丹麦读各种学位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各种原生家庭(父母从政的,知识分子,做生意,普通工人)。有工作过出来读书的,也有一路读到博士的,也有拿奖学金读书的,也有打工赚学费的。但是不管我们是有什么样的背景和出生,我们都能坐在饭桌前平等地谈国际政治,谈中国格局,谈经济,谈文化,不一定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准确,也不一定要争论出什么结论来,但是那时候第一次感觉到青春年少,挥斥方遒的快乐。

    是的,和他们在一起接触的时候,觉得世界是很丰富的,每个人有不同的理想,有不同的追求,想回国的,想去美国的,想读硕士的,想留丹麦的,因为背景文化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多样性,让我觉得生活本就应该如此多娇。

    正是这两类人,开启了我对于世界的认知,我对于探寻更多生命可能的认知。我知道这个世界有着更多的人,有着有趣的经历,他们不是世俗眼里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在经历,在感知,在过有趣的生活,在探寻未知的世界,这就足以吸引我去探寻这样的世界,也许探寻世界的过程中,我会遇到坎坷,过得比一般人更辛苦,但是一旦好奇心打开,再也无法收回。

    再来说旅行带给我的。

    在丹麦的时候,趁着申根签证方便,就去游了几个国家,这和在国内的时候,跟着旅游团,到热门景点拍照留念的体验完全是不一样的。

    罗马斗兽场、废墟、圣家大教堂、高迪建筑、荷兰郁金香、梵蒂冈博物馆、圣彼得广场……这些原本只出现在地理、历史、旅游攻略书籍上的词汇,全部变成了真实可见的实景,就在我眼前。我当时心理的感受是很特别的,一方面我为能看到实景而激动不已,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为自己对于它们的认知了解不够而烦恼,我对于这些东西一知半解,很多东西不能领会其精髓和背后的文化。有个笑话,是说很多人在巴黎看到了蒙娜丽莎的真迹,除了看到一堆人头,再合张影外再无其他心得体会了,不仅欣赏不来名画,还被博物馆的人流挤死。我其实在欧洲旅游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种感受,除了风景优美这种直观的感受外,我没有对罗马有更多的了解,也没有对高迪有更多的了解,我的旅游还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

    当然这些浅显的经历,还是打开了我想要看世界更多风景的愿望,也打开了我想要更多探寻这些实景后面文化的愿望。我想在读书和旅行中了解更多探寻更多不一样的世界。以致于到后来,在书中读到了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上的哥伦布雕像,指着的就是哥伦布航海出发的方向,顺带读了整个航海的故事。我对巴塞罗那那个雕像的心情和我第一次看到就合个影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样。

    最后再说说制度带给我的。

    一个是教育制度。

    关于丹麦的教育制度,我有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具体不再展开,关于基于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展开问题的研究以及给出解决方案这个理念一直影响想着我。问题在于自己去探寻,而不是老师给你一个命题,这种探寻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包括现在的写作,很多话题都是我自己“无中生有”找出来的。没有人给我命题,没有人给我指导,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探寻精神。

    一个是社会制度。

    我们一直调侃丹麦是资本主义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生活状态。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负担和压力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能够去经历很多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可以任性地离婚(丹麦离婚率高达50%),他们可以不去从事别人眼中的高薪工作(因为薪水差距太小了)。所以最终,他们更在乎的是个人的经历,他们在乎自己是否开心,是否每天都能have a nice day。我后来也思考过,为什么他们能够这样,因为他们的社会制度,保障了他们能够过这样的生活。

    当然,除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之外,丹麦的生活还带给我很多其他,我在后面的文章会陆续提到。

    最后,以小王子的一句话结尾: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丹麦一年(一)|我在丹麦一年交换到的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jw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