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简友广场
高青子轻易介入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让张兆和难以容忍

高青子轻易介入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让张兆和难以容忍

作者: 我的世界_a405 | 来源:发表于2023-01-17 20:50 被阅读0次

            1938年冬日,昆明西南联大的夜晚,宿舍区一片安静。图书管理员高青子来到了沈从文的住处,她看窗口的灯亮着,熟门熟路去敲门。那段时期,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正因为高青子的介入而矛盾重重,张兆和一怒之下带着孩子搬了出去,住所只有沈从文一人。

            高青子本以为沈从文会和从前一样欣喜地给她开门,将她邀请进住处。而开门的,却是本该在外地的张兆和。两个女人隔着一道门对峙着,高青子满脸通红,身体僵硬,尴尬和羞耻得不知如何是好。而出身名门的张兆和却十分从容,她毕竟受过高等教育,见识颇广,这数年时间,沈从文和高青子分分合合,亲朋好友真心关切也好,存心看热闹也罢,她看得太多,在面对高青子的那一瞬间,她倒是释然了。张兆和客客气气道:"沈从文不在家。"随即关上了门。

            沈从文回来之后,张兆和很平静地告诉他高青子来过了。沈从文立刻慌了,还在强作镇静:"她也许是来找我谈工作上的事情。"张兆和当然不会挑破他这个蹩脚的谎话,一个单身的图书管理员,三更半夜跑到独居的男教师家中谈论公务?她叹了一口气,缓缓道:"我们都需要考虑一下,也许你需要自由和成全。"沈从文一夜未得安眠。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没有为爱情流过热泪、夜夜难眠的诗人,写不出动人的情诗。而沈从文也曾经以为,追求张兆和燃烧了他毕生所有对爱情的热情,可偏偏他遇到了高青子。

            沈从文是一个胆怯而内向的人,单恋张兆和的漫长时光,他贫困、自卑、身陷疾病之中,他不愿放弃这个执念,不停流着鼻血,频繁发烧、退烧,甚至曾经多次自杀过。

            如果说这种炽烈而煽情的追求,对于徐志摩来说是一种真情流露,而沈从文则是在掏空自己,几乎将这段爱情等同于了生命。三年爱情的马拉松跑得太辛苦,对张兆和也同样是一种折磨,在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张兆和捧着所有的情书找到了胡适,胡校长已经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

            胡适叹了口气,说:"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而出:"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看出了小姑娘的坚定,他虽有心撮合,希望沈从文能够俘获佳人芳心,但阅人无数的他怎会看不出两个人根本不是一路人,他思量许久,给沈从文写了一封信:"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你千万要坚强,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胡适说得对,张兆和的确不能了解沈从文,也不能欣赏沈从文。这本应该如浮萍聚散的缘分,沈从文偏是要强求,不听任何人的劝说。

            沈从文得不到张兆和,几乎就要枯萎死亡。一位女学生将才华横溢的年轻老师逼得茶不思饭不想,张兆和也蒙受了无端的指责,你难道要毁掉一个天才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张兆和开始动摇,并非因为沈从文的深情,而是沈从文这样的的追求,让她"总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年轻的张兆和因为沈从文一次次挫败的追求而感到愧疚,加上别人的影响,她开始将沈从文的"不幸"归结于自己的身上。

            所有人都不看好,沈从文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张兆和的心突然打开一道缝隙。她已经习惯了沈从文的情书,而这位文学大师的笔力,岂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他们的结合,也少不了张家人的推波助澜。

            张家人很喜欢沈从文,沈从文第一次和张兆和来到苏州张家之时,张家人对沈从文特别友好。张允和很欣赏这个"准妹夫",那时候的沈从文住在苏州的宾馆之中,张允和让沈从文去家里玩,沈从文很会讲故事,家中的弟弟们也很喜欢他,沈从文为了好好表现,还给弟弟们买了汽水。

            在苏州愉快地住了一阵子,沈从文走的时候依依不舍,临行之时,他对张兆和说:"如果爸爸同意,一定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一杯甜酒吧。"沈从文走了之后,张允和主动做了这个"媒人",向父亲提亲,轻松得到了许可,张允和立刻给沈从文发了一个电报,仅仅写了一个"允"字,可谓是一语双关。张兆和又怕沈从文没有看懂,给他再发过去一封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从暗恋到修成正果,沈从文走了苦涩的四年。这爱情,从刚刚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而沈从文似乎并不在意,他甚至给张兆和写了一封信:"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沈从文对于张兆和的爱是近乎崇拜而疯狂的,张兆和在他的心目之中犹如女神。长达三年的无望追求,没有打消他半点热情,而进入婚姻之后短短时间,他却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喘不过气来。原本,沈从文卑微地认为,只要能够和张兆和在一起,无论张兆和爱不爱他,只要在一起就好。而结婚之后,他一遍遍确认,张兆和是不爱他的,她根本无法忍受和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张家的四姐妹之中,张元和是深情的,张允和是可爱的,张充和是沉稳的,张兆和则相当冷静和理性。张兆和是家中的三女儿,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不是最讨父母喜欢的那一个,几乎是在被人忽视的环境之中成长的。张兆和的保姆朱干干和幼年的张兆和相处时间最多,她一直在教张兆和做人知足,要守本分,出身名门的她自小就务实冷静。

            沈从文和张兆和本来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沈从文出生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之间,而张兆和出生在合肥名门。他们的性格和爱好根本不同,因此也闹出了不少矛盾。沈从文喜欢听傩戏,张兆和看不上这种野调子,她爱听的是昆曲;沈从文喜欢收藏古董文玩,张兆和却觉得他是在乱花钱,"打肿了脸充胖子","不是绅士还要冒充绅士"。沈从文好友众多,也会仗义疏财,而家中经济并不富裕,张兆和时时为家中的生活发愁,没有少向沈从文抱怨。

            如果结婚之后还有什么让张兆和感觉到爱情的存在,那就是两人在分离之时,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结婚没多久,沈从文回了一次湘西老家,他不断给张兆和写情书,称她"三三",而张兆和在信中亲昵得喊他"二哥"。和生活之中完全不同,在信中的两人亲昵而和谐。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恋人或者夫妻,他们只适合异地恋,却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之中总是产生各种冲突,张兆和曾经单纯地认为只要和沈从文保持距离就可以避免争吵。他们曾经同住在北京,却分居两室,两人缺乏交流,沈从文每天吃了饭就走。

            北京沦陷之后,沈从文想要让张兆和带着孩子们随他一起南下,而张兆和偏不愿意,一定要留在北京。沈从文不能理解她,当时大多数在北京的文人都举家南下,张兆和给他的理由却是他的作品太多带不走。沈从文和她发了脾气,质问她:"你到底是爱我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

            张兆和不愿带着孩子和沈从文南下,因为那时候的张兆和心中有根尖锐的刺,这就是高青子。

            高青子,女诗人,本名为高韵秀。传闻高青子是诗人,实际上高青子是一名小说家。高青子是福建人,高中毕业,她之所以投入写作之中,还是沈从文的提携和教导。

            沈从文和高青子相识是在熊希龄的家中,高青子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熊希龄也是凤凰人,是沈从文的同乡,也是他的远亲。这一日,沈从文去熊希龄家中寻找他,恰逢熊希龄不在,开门的是高青子。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聊的十分愉快,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过了一个多月之后,两人再次见面。高青子这一日穿的是一件自己做的衣服——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旁人看不出这件衣服有什么特别,但沈从文眼前一亮,瞬间明白了高青子的意思。

            高青子是沈从文的忠实读者,这次和沈从文见面,她刻意模仿了沈从文小说之中女主角的装束。沈从文自然是熟悉自己创作出来的人物,敏感的他也第一时间接受到了高青子的暗示。即便没有点破,两人的交往因为早就戳破了一层纸而顺理成章。

            高青子情愿抛弃自我去扮演沈从文小说之中的人物,以这种心机来打动一个作家,的确是很难抗拒。从种种迹象上看,高青子和张兆和是完全不同的女人。

            1934年,在和高青子暧昧的期间,为了逃避现实的诱惑,沈从文闭门创作小说《边城》。4月,《边城》出版,高青子写了一封长信,洋洋洒洒写满了溢美之词。如果说在张兆和面前,沈从文是自卑的、脆弱的、无所适从的,那么高青子的崇拜就能让沈从文找到了久违的自尊。张兆和他用了4年去追寻,高青子的主动让两个人陷入闪恋。

            和沈从文相恋之后,高青子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紫》,就在沈从文主编的《国闻周报》之上。这篇小说以八妹的角度讲述哥哥和两个女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哥哥的未婚妻名为"珊",而介入他们之间的女子名为"璇青"。当时沈从文常用的笔名是"璇若",加上"高青子",正好是女主角的名字,可见这个人物身上有着两人相恋的痕迹。"紫"是一个阴郁的颜色,两人的爱情本来就背离了道德,即便高青子能和崇拜的作家在一起,依旧逃不过内心的自责。

            在沈从文的指导和鼓励之下,高青子写了一系列的小说,都是以颜色命名的,用黄、黑、灰、白来表达主人公的心境。

            沈从文和高青子的恋情并没有隐瞒多久,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主动将自己和高青子的恋情告知妻子张兆和,而那个时候张兆和刚刚生下了长子,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之上。曾经口口声声将自己奉为女神的丈夫竟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爱上了别人,还这样毫无愧疚地"通知"了她,张兆和无法理解,愤怒和震惊让她不想面对沈从文,直接回到了苏州娘家。

            沈从文处理这件事的方式非常诡异,他没有去苏州劝回张兆和,也没有写信向张兆和表达歉意,而是每天写一封长信,记叙他和高青子之间的恋情。他也向张兆和保证,高青子仅仅是他生命之中的一道"虹",转瞬即逝。

            旧中国并没有确立"一夫一妻制",很多文人不止有一位夫人,沈从文和高青子相恋之后,还是希望妻子张兆和能够理解他。沈从文这么做并不是给张兆和提前打预防针,不是试探她,刺激她,更不是想要将来娶高青子做小妾。在沈从文的心中,对高青子短暂的爱永远不可能凌驾于对张兆和的爱之上,他希望张兆和明白,他对妻子从来不会有隐瞒,他向张兆和剖析自己对高青子的好感,坦诚自己对这段感情的体验,他甚至想要张兆和同他一起来体验这种情感,希望张兆和能理解他。

            他说:"我不能想象我这种感觉同我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我爱慕和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张兆和并不懂这些文人们所谓的"风花雪月",她不可能对丈夫的出轨无动于衷,还能像圣母一样分享他寻找到新恋情的喜悦。张兆和回了一封信,字字句句都是伤心和嫉恨。

            张兆和的回信,让沈从文痛苦不堪,他不能失去张兆和。他从没觉得他和张兆和是天作之合,她能答应和他走进婚姻,沈从文一直抱有一种感恩的心态。那三年几乎得不到回应的追求,让他一度觉得张兆和是不可能打动的。

            沈从文如何能保持着对初恋的崇拜和爱,又不顾一切地投身另一段感情之中呢?这种有悖常理的感情选择,极少有人能懂,但沈从文认为有一个人会明白。他跑到梁家找林徽因倾诉。

            相比于张兆和,林徽因确实能够更加体会到沈从文的心情,他甚至在沈从文的身上看到曾经的徐志摩。1936年2月,林徽因给沈从文写了一封信:"一句话达到你的心里,使你理智和感情觉得一万分满足。这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这些种种都是一生不可多得的瑰宝。"

            信件末了,林徽因还做了一个饶有深意的建议,让沈从文去寻找金岳霖谈一谈,让金岳霖跟他分析人性,给他开导。金岳霖喜欢林徽因众所周知,林徽因感恩,却一直恪守为人妻子的本分,两人之间维持着最佳的距离、合适的礼数,而金岳霖也因为珍惜林徽因,从不愿意破坏她现有的幸福。林徽因是在告诉沈从文,在爱情之中一定要学会把持自己,不要破坏家庭。

            很显然,林徽因在沈从文的身上回忆起了当年徐志摩对她的爱恋。这些文人心中的爱情是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是带来创作灵感的源泉,从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之中,他们能够领会更多,这对于他们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财富。

            但对于张兆和而言,这种论调显然是不可理喻的,无论沈从文经历了多少心理挣扎,她心中还是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疤。在亲友的好意劝解之下,沈从文答应和高青子断绝关系,为了免除后患,张兆和的亲人们还在张罗给高青子介绍对象。

            1937年8月,因为抗战的爆发,沈从文离开了北京,辗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来到了武汉。1938年,沈从文来到了昆明西南联大。那时候的张兆和刚刚生下了次子,还没有从丈夫背叛的阴影之中走出来,她拒绝和丈夫离开北京。

            不久之后,高青子也来到了昆明。在沈从文的照顾之下,高青子在西南联大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工作,为了掩人耳目,她改了名字为"高韵秀"。高青子明显是奔着沈从文来的,而沈从文尚且留存着对她的温情,在战乱时期接纳了她。

            西南联大,沈从文这样的知名作家,授业老师,竟然和图书管理员交往密切,甚至第一人称写下了以这段恋情为原型的小说《看虹录》,小说之中,沈从文对女主人公的身体刻画露骨而细致,显然是放纵情欲的产物。郭沫若曾批判其为桃红色文学,而张兆和看了之后更是情绪复杂,说这本书一半来自于现实,一半来自于想象。

            没有张兆和在身边,这似乎是高青子替代张兆和的最佳机会,然而高青子没有想到,张兆和紧接着就来和沈从文团聚,她带着两个孩子,大老远来找沈从文,却发现高青子也在,这让她自愈不久的心再度崩裂。

            张兆和带着孩子来到了呈贡,在一所学校教书,沈从文每周末坐一个钟头的火车,再骑马十公里才能见到妻儿。高青子并没有放弃追逐,在张兆和离开的时日,她常常半夜去寻沈从文,岂料被张兆和逮到正着。

            沈从文听多了张兆和的抱怨,当张兆和真正冷静得对他说要给他自由和成全之时,沈从文苦恼而又矛盾。他开始躲着高青子,而高青子不愿就这样放手,她将沈从文堵在了办公室。她看到沈从文憔悴的样子,用手轻轻抚摸他都没有修理的胡茬,心疼的说:"我不能再看你这样难过了。"

            在人们的指指点点之下,在沈从文的揶揄之下,高青子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在8个月之后匆匆辞职,离开了沈从文。

            有人说高青子离开之后嫁给了一名国民党高级军官,也有人说她嫁给了一名工程师。萧乾说,她在1948年前往美国,去上海专门看望了他,随后就是失去了联络。

            1946年,沈从文写了一篇小说《主妇》送给张兆和,人们都说这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悔过书:"那个失去了十年的理性,才又回到我身边。"

            沈从文1986年去世之后,张兆和开始整理他的文字和信件,她发现了一封写给她的旧信,上面写着:"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么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沈从文的爱,像是一个施加给张兆和的诅咒,而爱上张兆和和高青子,也是沈从文一生的不幸。

            晚年的张兆和已经不认识沈从文的照片,那时候的沈从文才刚刚去世三五年,她盯着沈从文的照片,想了半天说:"好像见过。"顿了顿又说:"我肯定认识。"

            她曾经那么骄傲,他曾经那样卑微,终其一生,张兆和都没弄懂沈从文,不理解这些作家诗人心中的弯弯绕绕。勉强在一起大半生,很多人都将他们的婚姻视为模范婚姻,而张兆和到底爱不爱沈从文,沈从文为这个答案追逐了一生,而张兆和却带着不确定,永远将爱她的人遗忘。而高青子,费尽心机想要得到的,不过是沈从文最不愿提起的不堪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青子轻易介入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让张兆和难以容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jz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