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来源——网易公开课 讲授老师——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助理教授 David Schultz
第一节
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了孩子的发展进程。
从认知上,个体发展进程是平稳连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皮亚杰的分类中,儿童分为婴儿期、学前期、小学期和青春期。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质的不同但同时也是量的积累;在生理上,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出现显著的生理特征,
本课程还提到了几个儿童发展的要点:
首先个体发展因地域、文化、环境而异,发展的每个阶段也是不同。其次人类生来是要和其他人建立联系的,渴望亲密接触,渴望温暖和渴望关爱会影响人的一生,最后还提到先天基因的遗传会决定个体的发展。
文化背景会对教育孩子的理念都很大的影响,一个处在自由主义的美国的母亲和一个处于集体主义玛雅文明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势必不同,儿童的发展是生理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总结:
孩子的发展需要积累,积累得越足够,质变越能突飞猛进。
孩子每个阶段都有质的不同,只有充分了解,才能理解孩子的状态。身处特殊时期的儿童,往往会让成人难以理解,但那往往也是正常的。
孩子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文化的不同造成养育孩子的理念不同,完全脱离身边文化和环境抚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人类天生倾向集体主义,渴望与他人联结,想要发展幸福感,就要和别人多接触。
触觉是发展最完善的,所以多和孩子有亲密肢体接触,对孩子成长有利。
重点笔记摘抄:
1、在刚出生的婴儿的所有感官中,发展最为完善的是视觉吗?
是触觉!那为什么是触觉而不是视觉呢?
老师的解释是这样的:
- 生存的本能,抓紧。小宝宝们总是紧紧的抓住四处走动的大猩猩们不放。
- 觅食反射,视觉没发展起来,只能靠移动去靠近乳头。
- 情感刺激,小猕猴更愿意更绒毛布玩偶假妈妈待在一起,宝宝们在找寻那种被温暖关爱的感觉,模拟子宫的环境
个人假设了其他的理解:
◆当宝宝还在子宫的时候,视觉刺激很弱,视觉器官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而在子宫的羊水里,触觉刺激一直都有,温度,羊水的运动,触觉器官也就是皮肤得到了足够的刺激,有了足够的发展;
◆如果在晚上,视觉就有了很大的限制,跟随成年人的行动、觅食都不方便;而触觉是日夜不分的,适用范围更宽。
◆视觉器官眼睛面积小,触觉器官皮肤面积大几十倍,从概率上讲,触觉也更容易发展。
◆宝宝独立生存能力弱的时候,触觉感知到的可能伤害是贴身的、更致命的,而视觉感知到的可能伤害是远距离的,致命性不急迫。
感受:
成人对孩子没耐心,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孩子当下阶段的思维特点和生理状态。盲目责怪冷落孩子,会对孩子有致命的伤害。
不赞成和孩子分房睡,一是不放心,二是中国毕竟是集体主义国家,大家都倾向于联结,而且睡觉时期的肢体接触,也能给孩子很强的安全感。
集体主义和独立性,都要适可而止,古代中国太强调集体主义了,而现代西方,对独立也强调的有些过了。现在中国对个人的独立性,有点矫枉过正,不过也是正常的,矫枉必有过正的阶段,慢慢就会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