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小故事。
清松的《非鱼也》出版后,第一时间拿书到文联,让我们先睹为快,时下着不小的雨,我烧水沏茶,办公室的小江捧着新书拜读,一下子眼睛湿润了,拿着纸巾,转头拭泪,清松和我都在现场。后来得知,她读到了清松写他母亲的文章,勾连起了回忆,感动了。
在世界读书日新书分享会上,与会嘉宾多次提到清松文字的优点,如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写家乡的主题,由文字生发的乡愁,我似乎也有了些不平静,在琢磨,是什么触动了我,或从文字中嗅出了什么气息。任何人想做出一点成绩都不容易,包括出一本书,一字一字地敲打出来,得失寸心知,有时还是多种合力地推动,促成一本书的产生,其实背后都有对文字的热爱和坚持。
清松无疑深受闽南爱拼才会赢精神影响的有力行动者,只要考察他的履历,从大学校园出来,从教近三十年,辗转内安溪十中、科名、湖上等中学,今年才刚进入凤城中学,就知道平凡人的不容易,平凡人的不断努力,只有不断地努力,人生才得来各种转机,才不断掀开自已人生的新篇章,而新书的出版,无疑又是一次精彩人生的开始。
清松和我,年龄相近,同属内安溪山里人,又是长卿镇崇德中学校友,我在那里读高中,对于像清松这样的长卿人多少有所了解,感觉他做事的认真和拼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清松的文字接地气,是我了解或说熟悉的味道,我的脑袋瓜曾蹦出这样的念头,这一碗长卿味,或说回旋着这样的味道。
清松的文字,以前就读到,写了一则小文,清松置之篇首,直到现在我都有一种惶恐,担待不起。我在翻阅文集时,内心里有同龄人相互之间的彼此认识,有共同成长的话题。于是,在这里多啰嗦几句,作为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关注的是清松写作的主题。我向来认为作家以文字回哺乡村,是作家对生活土地的最好回报,清松有我们这方面的期许,他关注家乡,爱家乡的铁观音,爱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诸多乡贤等。他还有诸多的人生感悟。他的文中谈到读书改变命运,谈到父亲的“皇气”,就是家教的传承等,都有自已独特的人生思索,半发酵的人生,包括病中隙笔,情感真挚感人,不时迸发人生至理。
其次,我关注清松笔下的小人物谱系。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父亲、母亲、老师、退伍军人、普通茶人、如文集中提到建房子的“甩脚勇”等等,这样的一群人,就是我们身边的群像谱系,坚韧执着,敢拼爱赢的闽南人,安溪人形象。还有,关注他独特的“长卿味”。如长卿的美食,他家乡玉湖的豆干。他对安溪乡贤的仰慕,就是见贤思齐的心,上进的心。关注清松务实勤勉的治学精神。他是“行走茶乡大地 书写安溪故事”的主创人员之一,对安溪文史由衷的热爱,旁征博引,言出有据,有过深入地挖掘,引领我们安溪创作的一种方向。
最后,我们还关注到清松的以鱼化龙。尽管他认为,我们不知道鱼之乐,他非鱼也,但我们的解读是,他的志向远大,如大鹏展翅,必将龙腾九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