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群华 邂逅社工
什么是社工?平常你是怎么向服务对象介绍自己的?效果怎么样?而禁毒社工呢?作为禁毒社工怎样在5分钟左右让服务对象基本明白社工且愿意接受禁毒社工的服务?这是拘留所禁毒社工面谈时第一关考验。
我看到过有同行用个案啊、小组啊等等专业术词去阐述,说明社工是如何的专业帮人的;也特别崇拜部分人,能流利地背诵书本上的名词解释,也有同工与服务对象大谈“助人自助”等理念。
只不过,这些面谈后得到服务对象的反映大部分是:“我文化低,你说的我不懂,这样吧,估计你不是什么坏人,就说你想知道我什么吧,我配合”;或者是“你们很有爱啊,我出所后也帮忙来一起做这份工”(社工=义工?),甚至是“进来有人跟你聊天,那人就叫社工”(呜呼,社工=聊天人?)……本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会谈,最后,大部分会掉进“你问我答”的被动环节,虽然社工想要的基础资料是搜集到了,可失去了让服务对象对禁毒社工更多了解的好机会。因此,介绍好自己职业是服务进一步深入的基础,本人运用基础联想来说明怎样做社工职业介绍,仅供参考。
先放在生活事例中去看看,假想,你参加一次聚会,向一个陌生人进行自我介绍并建立认知的时候,主要是让别人能够对你产生“基础联想”,如果你的名字叫“李花花”,那么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让对方看到这三个字后能够大体建立对你这个人的概念。比如知道你的年龄、职业、家乡、大致社会阶层、我为什么要认识你的理由(比如你老公是我老乡,又如你家小孩与我家小宝贝同龄等)。这个时候,我们说“李花花”在对方的大脑中已经占据了一个位置。再如,大家看到“加多宝”时,就会自然联想到“怕上火”。然后,下次吃火锅时,就更容易想起喝两罐加多宝。
再回到服务中来,你费尽口舌,服务对象却是“不懂,怪怪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部分服务对象听到“专业、小组、个案…”等字眼,大脑就空无一物,对他们来说,这些字眼跟“@#¥%&*X#FG@$%”这样的乱码一样,不代表什么。这说明没有建立基础联想。在服务对象没有基础联想,单纯与服务对象谈论“助人自助、社会公义、公平公正”之附加联想就更觉得怪怪的。因此,与服务对象建立基础联想,帮助服务对象大脑归类并建立禁毒社工认知的必要信息是会谈中关键的一部分。
对于社工服务来说,哪些是基础联想呢?
1、归类: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服务?
我们提供的社工服务,在建立“基础联想”的时候,要先回答的问题就是:我想让服务对象归类成什么?显然前面说的,社工=义工,社工=聊天人显然不是我们要的结果。因此,在会谈时,大家会经常强调“差异化”,但在实际上,在诉求差异化的特点之前,应该先寻找“共性”,在服务对象的大脑中被分类到某一个归类中。因此,本人在会谈前,会把“猜我是什么人(角色)?”让服务对象来回答,曾有人回答社工是“管教、义工、线人、套我们资料的人、帮我们这类人做思想工作的人”,然后会提问“你是怎样想到我们是这类人的?”承认服务对象对社工共性上的表面认知,并协助其建立一个新的归类。较清晰说明社工不是“管教、义工、线人、套我们资料的人、帮做思想工作的人”,运用医务社工、司法社工、社区社工、教育社工、企业社工等不同社工服务进行类比,在服务对象脑海中产生并强化另一个新的归类---社工。
2、享受服务理由:我为什么选择这种服务?选择的理由:利用差异化来说明。这是在第一个问题上进一步着重强调差异化,告诉服务对象社工服务的伦理价值,特别是他们担忧的部分,着重举例来描述。
3、服务使用方式:我如何使用这种服务?服务使用方式:所有人都对未知感到非常恐惧,如果别人无法想象自己做出某个行动之后的情景,可能不会做出这个行动。特别是在边缘化人群里,如果服务对象不确定,他谈话的内容将会面临哪些风险,那他可能选择自动过滤某些谈话内容。因此,在会谈中,我会告诉服务对象,社工没有执法权,社工负有保密责任,包括对管教的保密,除非威胁到个人或他人生命危险。
4、基础信任感 :我为什么相信你说的?“我承诺,你放心”的时代已过去,所以一方面,可以以职业守则及违反守则所负后果来正面解说,另一方面,如果说话人说出会有损自己的利益,服务对象更容易相信。比如,你做社工面谈服务前,管教说“他比我们更专业,也更有耐心,而且不会威胁到你们自身的安全”就更容易建立信任了。因为这种说法本质上是抢了管教的“权威”,伤害了他们的利益,而我们潜意识觉得,“说了伤害自己利益话的人,对方是值得信任的”。我服务的团队中就有这样一位特别智慧的管教邱生。
如果以上四点都做好了,与服务对象建立了基础联想,一般来说,接下来的会谈都将比较顺畅。后续的会谈中,再添入“助人自助”等附加联想,才是真正让服务对象了解社工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