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砖玉 校/磬声
动笔之前,一起来看“六尺巷”的故事,传为佳话,非常值得借鉴。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这里有几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张、吴两家皆为名门望族;二是当地县令面对情势,无法有效裁定;三是张家拿出高姿态,主动作出退让;四是吴家心领神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奉上锦上添花之作;五是两好凑一好,两家成一巷,成就“六尺巷”的不世美谈。上述也再次印证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重要性,作为邻居双方能够安居乐业,相安无事,必将是好的,令人推崇的。张英作为殿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写下“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规劝,是理性的,和善的,其站位之高,立意之远,远非常人所能及。我极其赞同。
近段时间,老家也是打电话咨询关于宅基地使用,发生邻里纠纷的问题。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大有兵戎相见之势。这种情形是有的,在农村也是常见,多因走路、建房、田界等等,吵的不可开交。都想着把对方压下去,屈服于自己,非要争出个高下短长出来,这是出现争吵甚至打闹的关键所在。我要说,一是事实情况,按事实来办;二是历史问题本着长远发展来看;三是大力倡导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型邻里关系;四是适时做出让步,待人以诚,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解决分歧;五是摈弃毫无底线的善良,要有明辨是非,依理据法的能力和素养,让问题最后得以实质性解决;六是民有民规,乡有乡俗,依托村社区平台,温和妥善解决。
我国早在邻国关系中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模式,倡导“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睦邻友好交往策略。这是对的,也是大力提倡和遵行的。国家如此,我们作为个体更要搞好邻里关系,以图共赢发展之策。当然,这里也要有不惹事,不怕事,能担事的原则性,摒弃一让再让,一忍再忍的糊涂思维,坚决放弃毫无底线的善良,朗朗乾坤日,让正确不要缺席,让正义时时相伴。如此甚好!
2020.4.27日于牛山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