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算欺凌?”
“十人欺负一人是欺凌。”
“一百人欺负一人也是。”
“那么一万人呢?”
“是正义啊。”
“真奇怪。”
这是富士相机在香港推出的变态美学系列广告中的一段对话,广告中提出偶像、神经、美丑、欺凌、失格、贫穷、遗弃、反核八个《世界命题》,用变态美学的画面和简短的对话来反映了社会现状。
先来说说变态美学。变态美学的定义是——打破现在我们认为的美学观念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在我看来,变态美学更多的是给出刺激性的画面,例如打扮成少女状的诡异老爷爷,绑在脸上的假牙,冲击性的撞色……这些在第一次看时不适应的画面,其实是颇具美感的。
这是种布施恶鬼后盛满阴森笑意的快感,是缝补碎裂人像笑脸后再次撕碎的破坏,是种扭曲却内含真意的审美。
而这种病态的美感,也正符合了这八个有争议的世界命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4331/5e59b38dad96baf8.png)
偶像
“妹妹你是谁?妈妈在哪里?”
“我是偶像!只有经理人。”
“啊!是传说中的小大人。”
“有否想过长大会怎样?”
“一生已完结,只剩下失败和平凡。”
这是一个老婆婆和童星偶像的对话。
这让我想起了《legal high》第八话的内容,十二岁的童星上诉与母亲断绝关系。母亲本是个失败的演员,将希望寄托于女儿身上。女儿在娱乐圈颇有成就后,母亲便拿女儿挣来的钱花天酒地。这不一定是发生在每个童星身上的事,但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承载着父母的寄望。
“我是偶像!我只有经理人。”没有妈妈。
“妈妈变成了经理人,是强制让我工作的人,是把我当成她的物品升值的人。”害怕听到一个稚童这样说。
关于出名要早,是否想过长大会怎样?
在一个懵懂少年人生起步时,他便经历了人生的最顶峰,接下来所有的努力便是让人们重新记起他。他尚未谙世事,便已在旁人的指导下结束了最辉煌的时刻。
直到多年后,他才忆起,那并不是他想做的事和想成为的人。
神经
“世界好像疯了啊。”人说。
“因为四处都是疯子?”医者问。
“因为现在的人只相信疯子。”人答。
这个问题从人类的出现开始出现。到底谁才是疯子?是弱者?还是少数人?
如果所有人都疯了,唯独你依旧正常,现在你手里有一瓶喝了就能变疯的药,喝不喝?
在决定喝与不喝之前,其实谁也不能得知到底是谁疯了。在所有人的眼里,你就是疯子;在你的眼里,所有人都是疯子。这时,世界上唯一不同的你,其实就是那个疯子,百口莫辩。
在想象的情况下,我或许能坚持说做一个理性的人,但当真实事件发生,或许谁都做不了例外。例外就是少数人,是弱者,是不得不随大流的人。
1967年4月的第一个整周,美国加州的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在讲述纳粹德国时,发现学生对纪录电影里的情状无动于衷,决定进行一项实验,实验的名字叫“第三浪潮”。
学生们就像当初的纳粹德国一样加入“浪潮”,他们穿一样的制服、行一样的礼节、说一样的话,学生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吸引,影响力以诡异的速度和执行力扩散。即使认为“浪潮”不恰当的学生也不得不屈服,他们被殴打,被视为异徒。在五天之内,参加“浪潮”的学生从二十多人扩大到两百人。
发起实验的老师最终停止了实验,但他在后来的小说中回忆道,他并不想停止,作为领导人的他也被“浪潮”的魔力所控制。
这便是疯子与正常人的故事,深陷其中之时,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疯子,但他们觉得站在对面的都是疯子。
美丑
“整容是想变得美丽?”
“我只想变得不丑陋,不再被批判。”
“世界生病了?”
“美丽本来就是病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4331/dd453240d6705df2.png)
这大概是近年来争议不断的问题——整容。正如对话里所说,整容或许只是想变得不丑陋。
其实,整容无关对错。人类发明了能让人变美的东西,正因为丑陋越来越不被接纳。而那些整容的人,付了相应的报酬,也签下了整容承担的风险。
只是不想再被批判。
在舆论一个明星是否整容的同时,回看身边,若能少一些对丑陋的批判,是否能少一些整容脸。常常受不了朋友议论某人长相丑陋,事实上,外貌完全无关他后天的努力,是最不应该被批判的事物。
欺凌
“怎样算欺凌?”
“十人欺负一人是欺凌。”
“一百人欺负一人也是。”
“那么一万人呢?”
“是正义啊。”
“真奇怪。”
欺凌的定义,实在令人费解。再次回到谁是疯子的争论上,什么才是欺凌,什么才是正义呢?
当赞同的人达到高数量级,便是正义。正如网络暴力,当一万条评论里有九千个人在骂当事人,第一万零一个人也在下面写下了辱骂的脏话。但事情的真相只有站在前方的一百个人知晓,剩下的万人为了“正义”而暴力。
谁才是疯子,谁才是正义啊?
不明真相的正义随时都能变成欺凌,只有被欺凌的人才能分清,但他的声音太渺小,谁也听不见。
小到明星分手,大到因网络暴力抑郁致死,留言的一万个杀手平均分摊了罪责,于是心安理得。
失格
“请支持我!”议员说。
“你有资格当议员吗?”人问。
“绝对有。”议员答。
“你有资格当人吗?”人问。
“应该……没有。”议员答。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4331/b33fa7f45cd5c173.png)
失去当人的资格的议员,赤裸裸地站在高台之上,他是议员却还未具备做人的资格。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讲的是一个认为自己不配为人的年轻人,而这里的“失格”说的或许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尚未学会做人的人。
人们尚未接受基础教育便跨去了高等教育,他们会做事,会决策,会成功,唯独不会为人。
最近的“滴滴”事件,受害人正是遇见了还没有资格做人的司机,公序良俗并没有制约他。他在尚未学会做人时,先学会了开车。
徒有人皮,却无人心。
贫穷
“你认识贫穷吗?”
“在电视看过,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讨厌。你想过有一天会贫穷吗?”
“很遗憾,根据世界的逻辑,只会富者愈富。”
“也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
关于贫穷,公平吗?
先说公平,大概是不存在的,只能是相对公平。而出生的背景是绝对不公平的事,上帝不考虑。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贫穷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他们生活不富裕,但远算不上贫穷。
我父亲生长的地方可算得上贫穷,背着一周的馒头和咸菜赶十几公里的路去上学,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冬天穿着露脚趾的破鞋走雪地,没有收成时就吃两个月的野菜。
对于我目前的生活条件来说,那算极度贫穷的地方了,不是在电视里,就在我身边。但电视里还有更贫穷之处,他们因饥荒而丧命,他们得不到教育,终身被困在原地。
嫉富如仇?即使人们口头不说,但总偏向于将富者预想成十恶不赦的坏人吧。其实大可不必,不存在公平不公平。
在我看来,成功是基于现实基础的进步,而不是以最终结果来衡量的。
遗弃
“真可怜,你被主人遗弃了吗?”人问。
“人不是吗?”猫答。
“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如同被遗弃一样。”猫答。
“我们都是可怜的人类。”人答。
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大概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一颗谁都不懂的心,对互相的每句话的理解都建立在一定的误解之上;死后被放进黑漆漆的盒子里,从盖棺的一刻开始被遗忘;一个人的存在时长难以超过三代人,被忘记了就消失了。
究竟是人遗弃了猫,还是人被猫遗弃,不得而知。而人总说自己遗弃了猫,或许只是因为盲目的自信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94331/f15a52153428df39.png)
核先生
“对不起。”核先生说。
“核先生……”人答。
“我是善意的,只是失控了。”核先生说。
“你根本不需要和我道歉。”人答,“我才是要向地球道歉。”
常说人类需要拯救地球,但如果把地球存在的时间算作二十四小时,人类在这二十四小时里存在的时间只有0.04秒。人类不需要拯救地球,人类需要拯救自己。
核先生是善意的,但他一旦失控,人类无力反抗;地球也是有母爱的,但他一旦被破坏,人类也无力修复。人类太过渺小,却妄想操控庞然大物。
这大概便是这个有关核先生的《世界命题》的核心——反核。
很多时候,人类不太能输得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