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心智的成熟,需要我们不断投入,学会倾听许下承诺,夫妻之间是这样,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怎么样的呢?
派克曾经治疗过一个年轻的男患者,从小到大他妈妈帮他操办了一切。甚至到他上了高中,妈妈都不放心让他自己坐校车去上学,还要开车接送他。结果,男孩的心智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胆小怕事,性格内向,越来越自闭,最后不得不求助心里医生。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格力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也是一位妈妈,可是作为一名身价几十亿的老总,她从来都没有让司机接送过她的儿子。从小到大她儿子都是一个人坐公交车上学。毕业以后,同时拒绝了董明珠伸出的援手。自己加盟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生活简单幸福,他也表示自己过的很开心。
对比这两位妈妈的做法,你更认同哪位呢?那种母爱才会是真正有助于孩子的爱呢?
那名男患者的妈妈,没有想过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一味的输出自己所以为的爱,而忽视了孩子的发展,带来的结果会是惨痛的。
把爱挂在嘴边很容易,行动起来却很容易跑偏。那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成年以后的风风雨雨,他们要独立于要承担的,所以家长必须要给孩子自我学习和成长的空间。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也许他们内心是真的爱孩子们。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能只看初衷,更要看结果。
对孩子来讲,父母一腔热血的爱,最后可能不仅不是爱,甚至很有可能是伤害。孩子大了,他们依然把孩子当做婴幼儿来照顾。父母表现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实际上是对孩子们的不信任。
说白了,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心里需求,一次次夺走孩子发展心智的机会。孩子需要独立,走过童年时的懵懂。走向成年的理性。
第一个案例中的派克,15岁的时候,读的是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可以说是拿到了步入社会精英阶层的门票。可是有天放学回来,派克和父母说,他不想去上学了。父母觉得派克的这种行为太不可理喻了。甚至带他去看了心里医生。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派克的这个决定,并不是因为他年少叛逆。而是他开启了自己的独立人生。掌握了命运的新起点。
父母爱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会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其次,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曾经有国外的大学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棉花糖实验。实验中,研究员拿出一盘糖,告诉孩子们,如果我们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15分钟再吃,可以吃两颗。当时有2/3的孩子迫不及待的吃了棉花糖。只有剩下1/3的孩子忍住得到了2颗糖。
在其后十几年的观察中发现,这后面1/3的孩子,上学后的成绩更优秀。成年后的人生也更加成功。这就是自律的能力。
别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没什么。有句话叫作,三岁看老。意思就是说,一个孩子3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推测他以后的人生。只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自律。
比如,孩子5岁,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耐心。孩子和几个小伙伴都想玩一个玩具。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让其他的小伙伴先玩。因为最后玩玩具的孩子,可以在没人催促的情况下。享受更多的乐趣。
上了小学之后,就要开始培养孩子先苦后甜的精神,让孩子正确的对待家庭作业。
到中学,孩子慢慢的不需要父母来督促学习了。让自律那块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常态。
而成年以后,就需要懂得成功需要付出能力,承受辛苦。甚至需要面临着挫折,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快速的鼓起勇气,勇敢的战胜困难。不能自暴自弃。
英国著名的科学教教育家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制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你的人”。
最后,父母需要关心孩子,倾听孩子。
我们都知道爱最终的是关注。父母对孩子,首先就要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现在的家长们,大多平时上班很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只会孩子看手机,看电视。甚至是给还的一个平板。
让孩子自己看动画片玩游戏,等到孩子的视力近视了,学习成绩差了,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去别人!
聪明的父母和孩子交朋友,关注孩子的内心,观察孩子的言行。知道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改表扬,什么时候该批评。
他们会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经常拥抱孩子,也会小小的警告批评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不让问题扩大化。
在父母爱中长大的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心灵更容易得到健康的发展。虽然他们偶尔也会生气,会抱怨父母的行为,但内心深处很清楚父母是爱着他们。
父母的珍视,让他们自己懂得珍惜自己,懂得追求幸福,懂得不断进步。所以投入真心,持之以恒的关注和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结束语
真正爱孩子,不是单纯的给予,还要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督促,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才会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