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来叫项链,散放叫珍珠。
《结构性思维》读书笔记
一、初识结构性思维
什么是结构?
结构就是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或排列,它所关注的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都离不开部分和整体这两个概念,比如蜂巢、蛛网、雪花等。
可以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有其自身的结构。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结构”都在其特定的位置发挥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在自然界,相同的物质由于不同的结构而具有不同特性,比如具有相同碳元素的钻石和石墨,由于结构排列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品质特征。
二、思维也有结构。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的反映。
也就是说思维是大脑通过各种感知方式对输入的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最终在大脑中形成认识,或表达出来的一种过程。
如果大脑不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而是原封不动地输出,那么输出的东西也一定是有结构的。
但是在大脑中如何加工,输出来东西也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结构是已知的、确定的,而有结构的大脑加工和有结构的输出表达却是变量,如何输出,取决于自己的思维结构。
三、什么是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结构性+思维。
结构就是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或排列是有序的。
结构性思维主要用于认识世界、翻译世界、解读世界,就是告诉别人你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
它实际上就是有序地思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序地思考”既需要逻辑思维那样依靠理性的思维模式,也不能缺少形象思维的简洁、直观。
它最终的结果是清晰地表达,有效地解决。
四、让思维像搭积木一样。
用搭积木比喻结构性思维的共同点:1、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在没有图纸(思维结构)前都是无序的,都是从无序到图纸再到创造。比如写文章,开始不会写,需要靠老师的指点,按照老师提供的写作模式模仿写,等写熟练之后自己有了新的提升,进而创造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模式。
五、为什么需要结构性思维。
从可以解决沟通、思考、写作、记忆中的问题这4个角度,阐明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结构性思维。
一是解决沟通不畅问题。
很有名的游戏例子,传话游戏,一句话经过3-5个人传递,到最后已经完全改变了本意。
二是解决思绪混乱的问题。
结构性思维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路径,让我们不会在遇到问题时毫无头绪,思维混乱。5w2h原则。
三是解决写作头疼的问题。
根据标准的结构图,层层梳理,写作就没有问题了。
四是解决记忆力差的问题。
利用有结构的记忆,为存储的东西事先进行分类,把它们放在熟悉的、常用的那些区域里。
第二章 标准结构:金字塔结构
本章主要介绍了结构思维中的标准结构(金字塔结构)和遵循的4大原则。
金字塔结构是现在社会应用最广、涵盖范围最大,至今无法超越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金字塔结构中,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分成了纵向和横向两种。
在纵向中,任何一个层次都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总结;在横向中,多个部分因一个共同的逻辑,而被并列组织在一起。
标准结构从上至下有四个层级,由少到多,上尖下宽,象一个三角形的金字塔。
处在塔顶的第一层级一般是序言,无论是写作还是演讲,都需要在正式内容前面,加上一段开场白,这样的开场白起到激发兴趣、引入主题的作用。
但是在处理某件事或进行某些思考的时候,往往省略序言,就是说这一级是可以省略掉的。
第二层级代表的是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一个最终目标(G)。
对于写作代表的是中心思想,对于处理某件事情则代表的是最终目标。第三层级代表的是分类对中心思想或目标进行阐述(A、B、C)。
结构性思维的4大核心原则:结论先行、分类清楚、排序逻辑、上下对应。
一、结论先行。
1、什么是结论先行(what)?就是在进行表达的时候需要把结论放在前面,就像在结构性思维的标准结构图中,要把中心思想G放在首位一样。比如在通知同事们更改会议时间的时候,肯定要把最终的会议时间放在前面,至于更改的原因,或许太多太复杂,或许不必进行解释。
2、为什么要结论先行?
由于人的大脑记忆和思考极限,多数人只能记住7个信息模块,少数可以达到9个,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所要沟通、交流、分享的素材、模块、内容特别多,远远超过在短时间内所能记住的范畴,因此,必须遵循结论先行原则,把结论放在开头说,这样对方才更容易记忆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并理解后面所表达内容的目的。
3、什么时候必须结论先行?
当今社会工作节奏快,人们接受信息多而杂、时间有限、理解力有限,如果再长篇大论介绍前因后果,最后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因此在信息复杂、时间紧迫和受众需要的三种情况下必须要结论先行,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第一时间接收有用信息。
二、分类清楚。
1、什么是分类清楚?
分类就是分门别类,对整体进行划分时找一个合理的标准,比如按时间、按行业、按季节等。清楚是指清晰、明白、有条理,做到不重叠、不遗漏。
2、为什么要分类清楚?
从思维角度看分类清楚可以使结构性思维不再是对问题的机械肢解,而是对其内在逻辑的体现,让思考更有条理;从分析角度看有助于尽可能地考虑周全,将一个概念或一件事充分解构,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去审视和分析;从使用的角度看,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比如去书店找书。
3、如何才能分类清楚?
MECE分析法,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要求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即分类是在同一标准(或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比如男性和女性,大人和小孩;完全穷尽是指所有的部分都完全穷尽,全面、周密,没有遗漏。
三、排序逻辑。
1、什么排序逻辑?
排序逻辑指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摆放次序的标准是合乎逻辑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比如在单位大会上,主持人按职级介绍出席公司的领导,这样人物介绍顺序是有讲究的,这种按照职级排序就是排序逻辑的一种体现。
2、为什么要排序逻辑?
排序逻辑是人脑思维的自我要求,比如数数。排序逻辑也是让受众更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一种形式。
比如常常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关联词,这样逻辑排序后,受众就很容易清楚我们所描述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因此,排序逻辑不但是客观规律的要求,还是每个人从小就开始训练的思维方式,能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所以在结构性思维中必须运用排序逻辑这一原则。
3、如何才做到排序逻辑?
按照逻辑概念学排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时间、方位、前后、重要程度等。根据需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按照标准排序即可。
四、上下对应。
1、什么上下对应?
它是指下一层级是针对与其直接的上一层级的或者下一层级与直接的上一层级是相应的。
简单来说就是上下级存在“针对”和“相应”两种关系。
什么叫“下一层级是针对与其直接的上一层级的”呢?
比如上一层级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针对这一层级的下一层级应当是“我爱你”的理由,而不是一堆与这个女孩无关的特质,也就是下级对上级解释。什么叫“下一层级与直接的上一层级是相应的”呢?实际上就是分类对应,比如上一层级是肉类,下一层就是牛肉、羊肉等,而不是水果蔬菜等,也就是从属关系。
2、为什么要上下对应?
上下对应是大脑天生的反应,即在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对方脑海中自然闪过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需要我们在下面回应中进行必要的解释。
因此在对话或汇报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严格上下对应就能更好地说服对方接纳我们的观点。
3、如何才做到上下对应?
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地区分事物的内在联系能力;其次是有上一定要有下,有下一定要有上;只要出观点、出结果、出结论,就必须跟事实、跟原因、跟论证。
最后要换位思考,站到受众角度反过来思考,这样做解释清楚没有,还有什么疑问?这样做对应吗?只有反过来检查,才能确保上下对应。
结构性思维第三章 深入结构性思维
第一节 “纵”“横”两种子结构
金字塔标准结构包括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纵向结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结构。
纵向结构也就是上下对应原则,可以理解为上一层级和直接的下一层级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通常上一层级是果,下一层级是因,下一层级从属于上一层级。
实际应用中,这种上下对应通常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有结论,再去找论证(自上而下);通常应用在命题作文(或报告)、主题辩论(或演讲)、询问和回答上。
二是先有内容,再去下结论(自下而上);通常应用在为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情况中。比如小学语文中通常训练的给文章添加标题、总结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遵循上下对应的原则,即通常上一层级是果,下一层级是因,下一层级从属于上一层级。
横向结构主要包括排序和分类。排序可以按照排序逻辑和演绎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逻辑比如“数数”等,演绎排序比如由A“鸟会飞”-B“我是鸟”—C“因此我会飞”得出结论G“我是鸟,会飞”。分类就是归纳,按照相同的主题排在一起就是归纳,比如肉类、下一级就是牛肉、猪肉等。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询问和回答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你是领导,下属来汇报工作,那么你肯定要问下属一些具体情况,以全面了解工作内容;如果你是下属,要向领导汇报工作,那么肯定要做好准备,不能到时候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的就是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通常用在传递内容较多的信息,并且想用这个信息说服对方的时候。怎么说服?就是在回答对方有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注意,这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方有可能提出额所有问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从上到下提问,并保证能够产生提出问题的可能。
那么如何做好自上而下问答的准备呢?
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
1、设定场景。设定场景包括设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与对方的身份。设定好场景才能组织你的内容。但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场景下,侧重点可能就不同,比如同样是对公司进行介绍的PPT,做人员招聘和投资人招股的侧重点就不同。
2、确定目标。这一步是紧接着设定场景而来,场景不同,不仅内容会发生相应变化,目标也会大不一样。比如,同样是确定开会时间,在和董事长沟通的时候,目标可能是征求他对开会时间的认可;在和一般参会人员沟通的时候,目标可能是促使他们准时参加。因此,在行动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目标。
《结构性思维》读书笔记(8月16日)
第三章 深入结构性思维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询问和回答
3、确定主题。主题即为“发出新信息并引起对方疑问或兴趣的语句”。通常人们会对未知内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别人都在关心的内容容易产生疑问或兴趣。
4、设想问题。为了传递新的信息而进行的表述必然会使读者就其逻辑性产生疑问,如“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这样”或者“为什么会这么说”,于是就可以事先想好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设想问题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去想对方会想到的问题,这样提前把答案想好,在对方提问时就会有的放矢。
5、回答问题。在对对方所要问的问题已经想好应对之策后,要准备的就是回答一定要有层次和逻辑,同时也可以向对方传达新的信息,让对方继续产生疑问,进而你再次回答,这样确保你们之间的对话可以进行下去。在引起对方新的注意力之前,一定要掌握两点:一是如果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就应当避免引起对方的疑问;二是在引起对方疑问之前,一定要避免先提供对该问题的回答。
当你和对方继续进行交谈的时候,什么时候是谈话的终点呢?这里就要掌握问题问的深度和宽度。问的深度通常在问到公理、定理和已知条件的时候,就不接着往下问了。问到多宽呢?一般是主题中所有核心词和关键性词都应当被问到。比如男生向女生求婚:你嫁给我吧!关键词是你、嫁、我,那么问题就要围绕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嫁给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是你应该嫁的那种人、你应该嫁给我来提问。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概括和总结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在思想方面从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本质属性,并将其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总结就是指综合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有指导性的结论。概括更大程度是是抽象的过程,总结更大程度上是精简的过程,但在很多时候二者可以通用。
概括总结的步骤一般分三步,即先收集信息,再分类整理,最后概括总结。
信息收集要遵循可靠性、全面性、时效性、准确性、易用性原则。收集方法可以用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检索法和网络法进行。比如写论文就常用这种方法。
信息收集后不可能一股脑全用上,要按照分类整理对信息进行整理,使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世界变得井然有序,从而极大地提高认知效率和工作效率。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分类方法,它依据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比如图书馆的图书编号分类;另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比如海洋中的鲸鱼,不属于鱼类,它胎生、哺乳,属于哺乳类等。
概括总结就是根据收集的分类信息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目标,运用尽可能最简明的形式,对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散而乱”变成“少而精”。它的本质要求保证重点突出,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下面分开介绍概括和总结:
1、总结法。总结法是指抓住大段文字或信息中的主要内容,将其中心思想总结出来。即:明确、完整、简要、通顺。特点:实-实
2、概括法。概括法是指把多个具体信息整理为一个抽象信息。也就是从信息组中抽取共同的本质,以此减少表达内容的方法。特点:实-虚
3、结论法。结论法是指从已知的的诸多信息中发掘尚未凸显的较高层级的信息,并将其提取出来的过程。其重点是以已知的诸多信息为依据,作进一步的推论。
在总结和概括中,还要特别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尽量做到所表达的主题句是有事实与观点的。因为仅有事实,对方无法知道你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除非你就是陈述事实;仅有观点,没有事实的支撑,观点很难让人信服。
《结构性思维》读书笔记(8月17日)
第三章 深入结构性思维
第四节 横向结构中的演绎
“演绎”一词,是我国现代学者将“演算”与“抽绎”融合起来对英语中deduction的意译,是“演绎推理或演绎论证”的简称。这里所说的演绎是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它一般分为三段论、假言推理(3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选言推理(2种:相容、不相容)和关系推理4种形式,三段论在横向结构中应用最广。
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项(中项即连接项)的两个性质命题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为结论的推理形式。常见的三段论如:鸟会飞,我是鸟,所以我会飞。其中鸟就是中项。这个典型的三段论就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是性质命题。结论常用“因此”、“所以”、“因而”等表示。
相关术语解释:
结论中的谓项称为大项,以P表示,如上述中的“会飞”;结论中的主项叫小项,以S表示,如上述中的“我”;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重复出现的那个概念就是中项,起上下链接作用的,用M表示,如上述的“鸟”。
包含大项的前提命题叫大前提,包含小项的那个前提命题叫小前提。通过中项的联结作用,有两个前提就能推出结论。简言之,三段论其实就是借助于中项的推理得出结论。
三段论能从两个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有其客观基础,及客观事物存在的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可以表述为三段论公理:凡是对一定事物的全部有所肯定或否定,则对该事物中的部分或个别对象也有所肯定或否定。
三段论的一般原则:
三段论的规则是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化。它可以保证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符合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正确的三段论,反之则是错误的三段论。概括起来共有7条,前3条是关于词项的规则,后4条是关于前提的规则。
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即小项、中项、大项。也就是说链接大小项的只能是一个主线,大中小项过多将导致关系界限不清,推导出结论。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中项是链接大小项的媒介、中项周延的意思是中项的全部与大小项有关联,而不是局部关联。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要使结论具有必然性,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应周延。违反这条规则会出现两种错误:一是大项扩大错误,也称大项不当周延。二是小项扩大错误,也称小项不当周延。
4、从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否定的否定可不是肯定)
5、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则必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正负得付)
6、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特称是相对全称而言的,全称的意思是,所有A都是B(全称肯定),或所有A都不是B(全称否定);特称的意思是,有些A是B(特称肯定),或有些A不是B(特称否定)。有点类似与两个片面性的东西不能得出代表全面的结论。
7、如果一个前提是特称的,只能得出特称的结论。类似于局部的现象只能得出局部的结论。
《结构性思维》读书笔记(8月18日)
第三章 深入结构性思维
第四节 横向结构中的演绎
具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称为标准式三段论。生活中常见的三段论即现象、原因、解决方案。比如现象是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原因是工厂排放大量污染物,解决方案是加强对工厂的监管。
对于常见式三段论,难点不在于在某个表达中发现这个三段论,或者实际运用这个三段论,而是怎么为现象找到正确的原因,怎么设计和实施解决方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原因造成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很好地模型“绩效改进罗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操作模式。该罗盘具有以下特点:
1、以“持续改进”作为绩效技术的核心理念与绩效改进的原动力。
“成功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积累”,简言之就是解决现有问题有效方案就需要不断地根据新产生的现象寻找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持续改进现象,让现象越来越好。
2、以“持续改进”为中心,有机整合绩效改进四大原则。
绩效改进的四大原则是绩效改进活动取得成功的“四条军规”。每一个原则都像人体四肢一样能够独立发挥作用,而协调运用则能产生更大的功效。
(1)“关注结果”是持续改进的目标,是贯穿整个绩效改进活动的指南,也是衡量绩效改进成败的标准。
(2)“系统思考”是持续改进的方法,它是我们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法则,也是绩效改进所倡导的工作方式。
(3)“增加价值”是持续改进的焦点;绩效改进顾问需要始终关注每一个方案、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结果带给客户的价值。
(4)“伙伴协作”是持续改进的基础,绩效改进顾问在绩效改进过程中与专家、客户紧密合作,是绩效改进活动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
3、绩效改进罗盘提出运用绩效改进的四大步骤,使其实施过程更易于管理。
绩效改进罗盘将实施过程划分为独立清晰、相互关联的四步,即“探索发现,设计开发,学习应用和评估改善”。探索发现实际上就是指探索现象、发现原因;设计开发就是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学习应用实际上就是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评估改善是指对解决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并不断完善解决方案,使得现象越来越好,达到期望目标。
第三章 深入结构性思维
第五节 横向结构中的归纳
归纳又称为归纳推理,是指以个别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它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完全归纳推理除外)具有或然性,即在其前提都是真实的情况下,其结论依然可能还是假的。
归纳推理的种类:根据归纳推理的前提所考察的对象范围,可以把归纳推理划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一、完全归纳推理。它是根据一类事物对象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推出该类对象全部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比如:当得知北京缺水,天津缺水,上海缺水,重庆缺水,并且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是中国直辖市全部对象后,就可以推论:中国直辖市都是缺水城市。
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性归纳推理与必然演绎推理之间的过度过程。其特点是:前提对某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都做了断定,无一遗漏;结论所断定的范围没有超过前提所断定的范围,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
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因此,其结论要真实可靠就必须遵守以下两条原则:
1、对于前提中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断定必须是确实的;否则,得到的结论就无法保证真实可靠。如果有些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巧合,由这样的前提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2、其前提中被断定的个别对象之和应是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这类食物个体对象的数量。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应注意的问题:
1、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真实可靠的。如果遗漏其中的任何一个,或有一个前提虚假,都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
2、完全归纳推理不能应用于一个具有无穷分子的类,因为无穷的分子是不能完全归纳出来的。
第三章 深入结构性思维
第五节 横向结构中的归纳
当对象数量有限时,运用完全归纳推理有它的优越性。可是,当人们所要认识的事物对象数量极大,甚或无限时,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使用完全归纳推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使用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例如:孔雀会飞,麻雀会飞,啄木鸟会飞,大雁会飞;孔雀、麻雀、啄木鸟、大雁都是鸟,所有得出结论所有的鸟都会飞。
不完全归纳推理主要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两种。
1、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也称简单枚举法,它以经验为主要依据,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又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比如水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松树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小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二水稻、松树、小草等都是绿色植物,所以可以得出绿色植物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论。但是这种推理结论不是必然的,在人们的经验认识中,没有遇到反例,并不等于反例不存在,就像说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是个错误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此要提高简单枚举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一般要注意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应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扩展考察的范围;二是要注意考察可能会出现反例的场合。
2、科学归纳推理。又叫科学归纳法。它是以科学分析为主要依据,依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具有(或不具有)因果关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例如,铁受热膨胀,铜受热膨胀,铝受热膨胀,它们都是金属中的一部分,因为受热,分子凝聚力减弱,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距离增大,从而导致体积膨胀,得出结论:所有金属受热后体积膨胀。科学归纳推理通过考察个别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可以使人们的认识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并且科学归纳推理具体考察了该类对象与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产生质的飞跃。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二者联系:
1、二者的前提中都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因此都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2、二者的结论都是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的断定,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都超出了前提的范围,前提与结论的联系都不是必然的。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二者区别:
1、二者的推理根据不同,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分析事物与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以观察某一种事物情况的重复出现而又没有发现反例为依据的。
2、前提数量的多少,对结论的意义不同,对科学归纳推理来说,前提数量的多少,对结论的可靠性并不起主导性作用,只是真正揭示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得出非常可靠的结论;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则要求前提数量尽可能多,这样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也就越大。
3、二者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科学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高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因为科学归纳推理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关系,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式显然优于仅凭经验次数的众多而得出结论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当然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得到了加强。
横向结构中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归纳推理的结论为演绎推理提供了前提,演绎推理为归纳推理提供了指导。二者的区别是:
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推理认识发展过程的方向不同)。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
2、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而演绎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3、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即必要条件的关系,前提被结论所蕴涵。而在演绎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即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结论,前提可由结论必然地推出。
结构性思维第四章 再探结构性思维
第一节 目标、主题、标题和序言
终于从错综复杂的归纳、推理,演绎中走了出来,如果说前面的逻辑关系是铺垫的话,今天才算是正式接触到结构性思维的干货,这里会告诉我们如何去有逻辑的表达和写作。
序言部分也属于结构性思维的标准结构一部分,相对于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它显得不是特别重要,因此作者把它拿到这里和目标、主题、标题一起说。这一节主要介绍一个好的表达和文章为何要有目标、主题、标题和序言。
为什么要有目标?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大家更加关注的的是结论,换一种说法就叫做“关注目标”,它说的其实就是以终为始,以结果为导向,强调经营管理和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态度均应符合结果的要求,否者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要有主题?主题是表达的灵魂、统帅,是决定表达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主题,开会各说各的,将会是一个无效的会议。文章没有主题,看文章的人将不知道作者将要表达一个什么观点。狭义的主题指文章或作品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现代社会,主题有了更宽泛的概念,主题指题材概念,如主题酒店、主题公园、主题餐厅等。
为什么要有好的标题?标题又称为题目,它的意思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一个新颖别致、简洁明了的亮丽标题是表达内容成功的一半,会使受众怦然心动,欣然阅之,往往能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为什么需要序言?序言是指主要内容之前的一段信息,如前言、引言、导言,演讲时的一段开场等都可以算作序言。序言可以是向受众说明表达的意图及表达内容中所阐明的主要问题,也可以是概述受众已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和即将表达的主要内容建立联系。文章或书籍的序言第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审稿人明白书稿的价值,读者可以从序言中看出此文章或书的精华;第二个作用是引领受众进入主要内容。可以说,文章、演讲的序言部分做的好,受众的接受率也会提高。
第四章 再探结构性思维
第二节 如何设定明确的目标
本节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目标?设定目标的步骤和原则;如何设定目标?
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目标;目标是个人或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目的。如长期、短期、中期目标;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等;目标是分工、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考核、激励的标准。
那么设定目标有哪些步骤呢?
我想要实现什么?(what)-我怎样才能实现它?(how)-我要取得怎样的结果?-我要什么时间完成它?(when),即多长时间+怎样做到+量化结果=明确的目标。
那么设定目标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让目标始终存在。从绩效改进的观点看,目标与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根据这一判断,再来选择、设计和是实施敢于措施及方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论证方案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最后还要以目标作为衡量的依据评价绩效改进的结果。从小到大原则。
2、不求一次完美。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会使工作起来更实际,效果更好。这里的不求一次完美,并不是设定一次目标,只做一次就完了,二是在达到合理目标后坚持下去,不断改进,以求最后的完美。
3、要科学调研。也就是说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对设定的目标要进行科学的调研和论证,假大空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何明确对话的目标?
1、提前预想场景,越具体越好。因为场景不同,目标就会有变化;即使同一场景,也有不同情况发生,因此尽量把事情考虑到细微细节,遇到突发情况才不会出乱子。
2、分析对话双方,站在不同角度去考虑。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清楚自己目标,避免表达的时候词不达意,产生歧义;二是分析对方要实现什么;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方能赢得成功。
第四章 再探结构性思维
第三节 好主题是怎样炼成的
主题是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而且主题是灵魂与统帅,在表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一个新颖、深刻的主题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需要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也就是做酒一样,有一个酝酿过程。高尔基曾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
第二、提炼:全面分析,发现本质。
第四章 再探结构性思维
第三节 好主题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提炼:全面分析,发现本质。
主题是作者或演讲者对现实工作、生活和客观事物深入思考的产物。酝酿得出的主题只是一个朦胧模糊的概念,那么如何更进一步提炼出主题呢?首先,要对酝酿出的朦胧主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既要认清这个朦胧主题中所涉及的各种关系,也要把握它自身的构成及变化规律,不但要熟悉它的内部特征,还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要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使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层到内质,由感性向理性发展。其次,要把朦胧主题放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系统的分析,用全局的眼光去衡量它,看它和周围的事物究竟有什么关系,意义何在。经过这样的分析,就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理解其价值。最后,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还要把握事物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殊之处,只有发现它、抓住它,才能更好地提炼出主题来。(人、事、景、物、情、理及其相互关系入手)
第三、升华:主打价值,提升层次。
通常描述或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分两个层面,即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也可以叫做实然层面和应然层面。事实层面(实然层面)是指实际中存在的事实是什么。价值层面(应然层面)是指从价值上、感情上、理想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例如在讨论是否应该送老人进养老院的时候,不仅要看养老院实际的状况是什么样的,送老人进去,是否能得到更好的照顾这一事实层面,还应该从老人和子女的情感角度出发,乃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价值层面讨论,送老人进养老院是所产生的利弊。因此好的主题一定有一个积极的价值。那么如何提升层次呢?城市那就是对一件事情的,一个看法拔得更高,它高于一般人的看法和要求。比如女童街头小便折射国人很不文明这个个新闻事件,很多人仅仅只是反驳这样一个标题和这样的结论,另外的还有城市里的设施不方便等等这些细节之中,而陈道明的一篇微博呢,却站在了对人性的思考,他提出了文明的意义,除了不当街便溺,还有善意与宽容。这样的讨论了,提升了主题层次。
第四章 再探结构性思维
第四节 如何设计标题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标题,网络时代,标题更成为竞争的第一“着眼点”,是表达的内容为受众所接收的必经通道,是内容发生作用的起始点。起标题,实际就是自下而上概括可总结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概括要求更高。起标题要掌握以下五种原则:
1、求小。这里的“小”不是说标题的字数要特别少,而是标题所体现的范围要小。之所以要将标题的范围缩小,是因为范围大的标题让人一看就觉得很空,提不起兴趣;表达的人在根据标题整理内容的时候,也容易把素材整的太大、太空、太多,这些都不利于受众的接收和自身的呈现。另外“小”还能接地气,让人更容易接受。
2、求精。要求题目要短小精悍。一般人每次眼球停下来的时间为1/3秒,能感知到的字为6-7个,因而在受众的匆匆一瞥中,只有简明的标题才能被清晰地感知到。标题短,传达信息快捷,才容易被受众感知。
3、求实。标题要重于内容,即在概括内容是不可虚构,也不能扩大,标题必须无条件的忠于内容,可以从内容中选择某一部分,但是这种选择不能不顾及内容的全貌,不能歪曲基本内容,这是设计标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上下对应的要求。求实还有一层意思是要求朴实,不要花哨,要清楚,不要云山雾罩,让受众一头雾水。
4、求彩。彩在这里的含义有很多,标题有新意会出彩,有文采会出彩,在一些场合,标题的字体变化也会让标题出彩。首先标题有新意,要求尽量不要使用别人用过的千篇一律的标题,其次,在标题中使用修辞手法引用名人名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5、求思。求思要求标题并不只是简单的事实描述,还应该传达出表达者的思想和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要有事实,也有观点。
第五节 序言的结构
序言可以向受众说明表达的意图及表达内容中阐明的主要问题,你可以概述受众已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和未来表达的主要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序言是引领观众和读者能够快速的引起他们兴趣的引路人。要想对方一开始就愿意听(看),想听(看),除了有一个从一开始就吸引他的标题和主题之外,还要使序言也符合主题,并有吸引力,那么如何做到呢?可以按照一定的结构来组织语言,这结构就是scqa结构,其中s就是背景,c是指冲突,q是疑问,a指回答。
背景,又可称为现状,通常情况下是指交代一些受众已知的信息,或者是与主题有关的,受众已经认可或者肯定会认可的内容。因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人们往往更愿意去接受那些,他们已知的或已经认可的内容,如果不认可,大部分人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冲突也可以成为矛盾,通常情况下是指某种现状不一致的,相反的只能是不和谐的情况。这里的冲突一般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仪式和现状存在不一致或对立,二是需要被双方感知,之所以需要被对方感知,因为如果对方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冲突,强加给对方,就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引发真正的矛盾。
疑问又可以称为提出问题。在讲述背景和冲突的过程当中,受众者的心理也会问为什么呢?那怎么办呢?怎么解决呢?既然这样,那在陈述序言的时候,就可以在其中,加入宿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吸引受众继续读下去,或者看下去。
回答又可称为答案或解决方案,既然前面提出了问题,后面就要解决问题,这里的回答就是要解决前面的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的主要内容作开头,表明要表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回答或者解决方案来进行的。
一般共有4种序言结构:
1、标准结构。背景-冲突-疑问-回答。(scqa)
2、开门见山结构。回答-背景-冲突(asc),一般用于信息复杂,时间紧迫或对方需要的时候使用。
3、冲突优先结构。冲突-背景-疑问-回答(csqa),通常适用于现实冲突很强烈的时候。
4、突出信心结构。疑问-背景-冲突-回答。(qsca),这种一般表现在问题较容易回答,表达者有信心使自己的回答可以解决这一疑问,并且能让受众者信服。
第五章 遇见句子结构
第一节为什么是句子结构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描述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也能表示可以禁止,或表达某种情绪。世界由万事万物构成,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描述的情况就不同,别人描述的只是自己脑海中的世界,你听到后想象的是你自己脑海中的世界。无论是你听到的还上课想象的,一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由句子构成的,所以句子构成了你和别人脑海中的世界。从这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描述事情的句子就不同,这也充分说明思维和句子密不可分。而语言向来是人类特有的工具,语言要靠句子来组成,那么句子的排列结构和顺序就对表达效果特别重要。
第二节 句子的分类
在工作和生活中,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想要表达的是询问,但是到了对方那里,却变成了命令。这很可能是因为用错了句子,或者用错了句子中的某一种关键词。
按语言沟通达成目标可以4类:
1、信息类。信息类句子旨在描述事物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把分为两种:一是表达某个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个性质或状态,如天是蓝色的;二是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一某种方式相关联,如海比天蓝。
2、指令类。指令类话语希望引发听众的两种反应,一是回答,二是行动。如你有多高?请把筷子拿给我。
3、表达类。表达类话语是在交流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包括态度,如希望;以及感觉。如后悔。
4、承若类。承若类句子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意欲引起某个事态的发生,如承诺,同意等。如果想要引起某个事件的发生,必须具有能引发行动的条件才有效。
按表达语气分4类:
1、陈述句,最常用于描述事态,其中的动词是陈述语气,如新闻传播。
2、疑问句,主要用于提问或问好,期待从听众那里获得回复,且使用疑问语调。如打招呼你好吗?
3、祈使句,主要用于提出请求或表达愿望。
4、感叹句,主要用于传递说话者的 情感或强烈的观点,具有感叹或强调语气。
达成目标和表达语气这两者分类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陈述句一般包含信息类(有时候也有指令类、表达类和承若类);疑问句包含指令类(表达询问);祈使句包含指令类(要求)和表达类(愿望);感叹句则包含表达类。
第五章 遇见句子结构
第三节 标准句子结构
本节主要介绍了句子的组成部分和标准句子结构。
通常一个句子当中包含了6个组成部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主语通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主语从句等充当。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即对主语加以判断、说明、描写的部分,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谓语可以由动词来充当,一般放在主语后面。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宾语从句等来充当,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做宾语处理。定语是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用于描述名词、代词、短语或从句的性质、特征、范围等情况。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由“的”字连接。定语可由名词、形容词、具有形容作用的词或短语等充当。状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说明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程度等情况。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由“地”字连接。状语经常有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事件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补语是由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作用,说明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面,可以回答“怎么样”、“多少次”、“何处”“什么结果”等问题。
一个完整的句子标准结构是: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当一个句子有多个定语的时候就会遇到排序的问题,一般来说,离中心语的位置由远及近依次为:表示领属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和词组→指示代词和数量词组→动词性词语→介宾词组→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属性词语。如:国家队的(领属)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时间)优秀的(形容)篮球(属性)女教练。如果定语 是单个词,就放在被修饰词前面,如“肥猪”;如果定语是词组,就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如“猪肥肥的”。
在我们日常饿工作和生活中,特别在谈话中往往会省略掉一部分,不会产生歧义,那是交谈双方对话中主题明确、统一。但是在一些写作或商务文案中,如果缺少主体,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第五章 遇见句子结构
第四节 句子中的主语和连词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句子中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或话题。它指明了句子所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对话语言中,因特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关系,在不致引起表意混乱的情况下,主语往往被省略。但是,当句子必须有主语而没有主语的时候,句子就缺少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使人不知其所云者为何人、何物,从而引起误会和误解。
特定环境下省略掉主语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表达中的累赘部分,但是如果省略掉之后使得表达简而不明,则没有达到省略主语的目的。比如:你最近好吗?答:挺好的。回答省略掉主语,因为这种情况下都知道说的是谁,省略掉主语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在商务环境下尽量不要省略掉主语。如果省略掉主语,一会造成责任归属不清,比如部门汇报时ppt标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然后下面却写着“主动沟通、及时反馈、跟踪到底”,没有主语,让人看不明白到底跟谁沟通、反馈给谁等问题。二会造成误解。比如a公司饿b公司谈判“我们很重视和你们的合作,最近在和别的公司沟通”,这句话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到时是谁在和别的公司沟通?三会导致表达的语气更弱。比如说爱你和我爱你,我爱你就显得更加强烈一些。四会刺激受众思考。比如应该关灯和我应该关灯,后者会引发听众思考,他为什么要关灯而不是别人呢?他今天有事情吗等等问题。
那么如何让主语更明确呢?
1、有意识的训练。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自己思考所表达的这个动作或者状态的发出者是谁,这里的主语应该是什么,那么在表达中就会更明确地加上主语。
2、让主语和谓语更接近。这是跟人的大脑更愿意听结论有关,前面讲,结论先行,引发人们兴趣和欲望。如果主语和谓语举例过远,将会降低讲话的效果。
让主语和谓语更近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缩短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距离,但是这样做会导致结论后移,前面内容过多,犯了结论应先行的错误。二是根据情况,分成两个句子表达。
3、少用被动语态,避免缺少主语。如“某某被认为是最好的”,缺乏主语,会让这个事实站不住脚,缺乏严谨性、特别是在商务环境中,尽量不要使用被动语态,如果确实要使用被动语态,也要把主语加进去。
第五章 遇见句子结构
第四节 句子中的主语和连词
单句一般只有一个主谓结构,也就是只有一个主语并对应一个谓语,但是日常应用还存在多个主语和谓语的情况,比如“戏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这就是复句。复句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一定的次序直接组合起来;另一种是借助起关联作用的词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合起来。关联词是一种具有多层次连接功能的虚词,既可以连接词和短语,也可以连接句子和句子,还可以连接句子和词组。而且,连词除了具有连接的语法功能之外,还兼有修饰的语义功能和表述的语用功能。
那么连词在表达和理解中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1、合理运用连词是思维清晰的表现。
2、正确运用连词能让受众更容易理解你的表达。
3、使用不同的连词所表达的重点也不同。
第五章 遇见句子结构
第五节 实用的句子结构
所谓实用的句子结构,就是实用一些固定搭配的结构,从而使表达更加清晰、通顺,更容易被受众所理解和接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表示指令,先说“为了”。
生活中一些指令性语言,旨在引发听众的反应,一种反应是回答,一种反应是行动。但是这样的指令往往会违背当事人的意愿,比如公共场所禁止抽烟,如果直接对抽烟的人说“这里不准吸烟”,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负面的,但是用“为了你的健康,请不要抽烟”这样的说法去说,效果就会不一样。
2、概括只要一句话。
当一段文章信息过多的时候,如何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表达清楚呢?这里提供一种结构:在(序言)的基础上,从(a)、(b)、(c)N个方面,说明了(g),这里g就是主题,a、b、c是横向结构的分论点,利用这样的结构就可以对一篇文章进行概括总结了。
3、先总结或复述事实,再表达对方的感受。
在沟通中,如果你的表达能让对方觉得他的感受你能清楚地体会到,那么沟通效果就会更好。比如,对方表述:只有两天的时间,要做好几件事,把这次100人的大会办好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好大;如果你仅用一句话回应:我知道你压力很大了。并没有反应出你真切的感受到他的压力,接下来的沟通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如果用先总结或复述事实再表达对方的感受这样的结构来说效果就会不一样,比如“只有两天时间要做那么多事才能完成100人的大会,听起来真的让你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这样说更能够让对方觉得你刚才在认真听他说话,对他的压力感同身受。
之所以前半段分为总结和复述,是因为在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为了避免表述过于累赘,就需要对事实内容进行总结。如果信息量比较小啊,则直接复述即可。
第六章 结构性思维与想
本章分三个方面,一是介绍了应用结构性思维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因为我们认识世界主要靠的就是清晰明确且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思维和与思维紧密切合的语言,而应用结构性思维中的4大原则(结论先行、分类清楚、排序逻辑、上下对应),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思维和语言问题。二应用结构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记忆,从人类大脑生物科学的角度详细说明了人脑在记忆方面是如何运转的,从而说明结构性思维的科学性。三是介绍了两种企业模型(7s分析模型和pest分析模型)来说明结构性思维的相关原则和运用。
个人记忆力很差,感觉利用结构画思维导图的确是有利于我们记忆知识,因为思维导图和大脑的构造很类似,这也充分说明思维导图来源于结构性思维,但是本书专门拿出一章来介绍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完全是为了增加书的厚度而写的。
第七章 结构性思维与听
会说话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在日常交流中,听是了解和把握对方观点与立场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也是人们制定目标和进行行动的依据。只有在清楚对方观点和立场的真正含义之后,才能准确地接收对方所传达的信息。但是很多人在听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
1、注意力不集中,思路跟不上。据考证,不同年龄段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为15分钟左右,随着年龄增长,能达到40分钟左右,青少年在50分钟左右,成年人只能专注20-30分钟时间,时间越长,出错的概率越大。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方法就是记笔记,把笔记记全。
2、主观判断,急于表达。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进行判断,而这样的判断往往是有效收听的严重障碍。一般来说,判断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作出积极的反应或评价,这种积极评价可能会使听者觉得对方说的都对,而且靠谱,不需要再听下去了。零一种是负面的反应,这可能会使听者觉得对方说的都不对,也就不再想听对方说的内容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白纸原则,就是听被人说话的时候,大脑要像一张上面什么内容都没有的白纸一样,把对方讲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事后再进行交流。
3、带着偏见,易受刺激。一是对表达者本身存在偏见;二是对表达的主题或某一部分内容,乃至一个用词存在偏见,当看到这个主题或听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就会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听的效果;三是由于表达者的语音语调或现场环境等因素,对这一次的演讲或对话或谈判感到厌恶。解决这种问题主要靠自身的修养,尊重对方,仔细听,认真记。
4、自身不足,难以听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很多时候由于所处专业领域不同或者背景知识不足,对对方的讲话内容听不懂,都会形成听的障碍,影响最终效果。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自己做足准备,提前把功课做足。
解决了自身的问题之后,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三种方式抓住关键词快速对对方的讲话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
1、听关键词明确时间顺序。有逻辑的表达者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也是有逻辑的,他们会在句子中使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比如第一、第二或者首先、然后等,这些顺序后面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关键内容。
2、听连词了解逻辑关系。语言表达中常用的联合关系和偏正关系的连词,这些连词出现的时候,往往蕴含着逻辑关系,只有听懂对方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才能听懂对方的重点。
3、听关键词区分事实和观点。明确对方所讲的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事实可能有错,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接下来就可以针对对方的事实和观点进行探讨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