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不理想的咨询关系,本文继续这部分内容。我在尝试换个角度,看看能不能写出点不一样的内容。
关系的质量
关系的质量决定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认同,无论是接纳还是阻抗,咨询师如不加以觉察,就无法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
昨天了解到一本书叫做《爱的博弈》,是婚姻教皇戈特曼博士写的,其中关于信任的一个解释,让我觉得很犀利,一针见血。
所谓信任,就是愿意为了你的利益,改变我的行为。非常棒的观点,而且对婚姻关系创造了很多量表,用来测量关系的亲密程度。
我觉得他对于信任的解释,是一句最好的情话,特别的美,在一瞬间触动了我的心。最好的感情可能就是这样。
由此,移情是来访者对咨询关系的无意识反应,也是心理咨询场合下不可避免的。在这层意义上,移情的辨别与处理是心理咨询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通过移情处理,咨询师可以更好的认识来访者的内心呼唤,引导对方领悟自己的认知误区与人格欠缺,从而实现梳理情绪、整合人格的目的。
外在表现
我发现,学了心理咨询后,我对他人的情绪变化,有了更敏感,更细微的体察。更能看到他在关系中的表现,根据表现判断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我说出发现时,对方很惊讶。
好像我窥探到了什么秘密,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很多时候,我会更敏锐地觉知感觉到关系中的滑动门时刻。
比如在一次倾诉中,我清晰地感觉到对方的投射,还有表现不合理之处,我可以选择直接犀利地指出来,也可以选择更温和地看见和抚慰对方的情绪。
我能感受到接下来的行为,会很大程度地决定我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和走向。这是一个会滑动的门。
我可以打开滑动门,跟对方真诚地表达,让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也可以关上滑动门,头也不回地离开,让关系就此冷淡—疏离,直至破裂。
内心呼唤
我看到身边很多关键时刻,在滑动门前作出不同选择的人,其实我很想把自己看见的表达出来,但感觉大家很忙很着急,没时间听我的倾诉。
也可能是,在这段关系或场合里,我是没有发言权的,我说的话是不被看见。我真的不会被看见吗?更可能是我发生了投射。
在一个场合里,有没有发言权,取决于我想不想发言,如果我想发言,可以直接表达,听不听是对方的事,说不说是我的事情。
不能因为我没有发言,不敢发言,就说在这个场合里我没有发言权。我没有说和这个社会没有赋予我是两种概念。
我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表达的能力,就说别人没有赋予我这项权利。我发现从写作开始,我就在一点点调整自己的认知。
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现实是现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但是我会把它混为一谈,觉得我以为的就是现实。
有时候我觉得它是真实,有时候觉得它是虚幻。真实是因为带给我的感受是真实的,世界上有自我实现预言,我觉得他是真实的,他就会变成真实呈现在我的眼前。
说他是虚幻的,是因为我把无数种可能变成我以为的现实这一种。本来事情发展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向中间。
但是我以为,就把它往我以为的那个方向推了一步,那么无数种可能在我的眼前、在我的世界里融合成了一条线,是我以为的那一条,所以它中间也有很多虚幻的、可选择的成分。
我觉得这是站在上帝视角的一种观察。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上,看见前后左右无限的可能,随着时间的临近,变成了一种可能。
再回到我的视角,在此前,我一直以为我的路,就只有那一个方向,没有那么多可能,我是没有什么选择的。
但就这次观察好像不是,我始终是有选择的。我发现思维特别发散,好像很容易跑题。也有好处,是能让我对一件事有更多的角度和观点。
如果我能有七八个角度,那得出来的结论,会比一个角度更扎实更深刻。这也挺好的,一件事情当我自己觉察到,觉得我好厉害,我很好,我好牛。
但是被别人指出了,容易尴尬羞耻。被别人指点应该做什么时,会感觉很难受,我想他在违背我的意志,但实际上没有意志,没有想做的事情。
当我没有想走的路时,所有的路都是弯路。所以更应该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再开始往前走。这样才能最快速度达到终点,节约成本。
这些表达,我内心在呼唤什么?首先呼唤被看见,我想其他人看见我的优秀,看见我多厉害,看见我多强大。
我想得到重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优秀,比我真的优秀,在我看来更重要。我真的这么需要证明吗?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