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535457/ee2433b2f34680c3.jpg)
1
当你遇到一件很棘手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打个比方说:
某天到楼下取快递,你没带钥匙就这么下楼了,还把门给锁了。取完快递后回家,发现你在门外,而钥匙在屋里,家人在千里之外旅游,这时你咋办?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当务之急是找一个专业开锁的把门打开,而不是一直盯着锁看,因为钥匙在屋里不在锁孔上。
是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尝试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只盯着问题看,盯着问题想,盯着问题找解决方案,通常是效果不佳的。
可是我们很多时候却只会用在锁孔里找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俗称的“钻牛角尖”。
2
在《认知方法论》中,吴伯凡老师就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注意到,春天本应该是鸟语花香的,但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却听不见鸟叫了,为什么?
她从这个现象入手开始追踪,发现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很多农场过量使用杀虫剂引发了这一系列的后果。虫子去掉了,鸟儿也没有了。因为鸟是吃虫的,虫子没有,鸟自然就不再有了。而没有鸟会导致什么呢?导致需要使用更多的杀虫剂。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但蕾切尔•卡逊要讲的还不是这个事,她说的是人类在使用杀虫剂的时候遵循的一种思维方式: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你会从你有限的认知出发,找到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好像很有效,但它的后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当人大量使用杀虫剂的时候,一方面虫子的耐药性提高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它的天敌巨量减少,甚至灭绝——你的解决方案因此钻入了一个牛角尖,这牛角尖让你的选择越来越少、效果越来越差、代价越来越大。
3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看问题的方式?
吴伯凡在《认知方法论》中提到两种认知方式:“眯着眼看”和“瞪着眼看”。
眯着眼看是看整体,瞪着眼看是看局部。
当你瞪着眼看一件事情,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很可能你的方法是“局部有效,整体无效”,甚至是灾难性的。
而眯着眼看,才能看的比较全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4
比如:
很多父母苦恼:“我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没耐心呢?!” 于是,就想尽办法去提高孩子“注意力”;恨不得一天24小时盯着孩子。结果呢?家长越来越感到教育的“无力”,而孩子则越来越无所适从。其实问题就在父母身上,因为父母就是没有耐心的,而孩子其实只是在复制父母的行为罢了!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当我们做好自己,提高自己时,那么孩子的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做最好的父母才能“收获”好孩子。
再比如:
记得在2011年当班主任时,学生进校时我就在班会上三令五申的强调不准早恋不准早恋,每天像“老母亲”一样盯着她们不算,还不断在各种场合强调早恋的“危害性”。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班的团支书,我的得力小助手,第一个“站在了我的对立面”,居然早恋了。
当时,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打击”,这么老实的孩子,我最想不到会恋爱的孩子也早恋了;它,给了我一个审视自己教育方式的机会。
我突然意识到,恋爱是少女的本能,压抑只会适得其反,只会使得她们更加好奇,在好奇之下,就会产生无数的“可能”。团支书能恋爱,那么班上恋爱的同学肯定不止一个。想到前几届有个早孕退学的,我坐不住了,当晚就召开班会:告诉同学们如何正确对待爱情与学业,以及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很欣慰的是:当初早恋的团支书和那个男孩结婚了,10年了两人依然恩爱如初。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茨威格说的那句话:“凡是受到压抑的东西,它总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哪怕是一条曲折道路。”
“那个少女不思春?”一味的压抑其本性,这种“瞪着眼看”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使自己钻入牛角尖,所取得的效果会越来越差;而只有用“眯着眼睛”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后给予她们正确的引导,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5
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看单点,而要看到整个事件的系统网; 然后要拆解分析系统背后运作的底层逻辑;同时要明白问题不可能完全杜绝,问题的解决过程总是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在复杂系统中要用那个原理来制衡系统的运作,而不是单纯的删除掉有问题的点。
在生命的过程中,成长就是认知不断升级形成的结果,每一次的学习,每一次的经历,都会使思维得到升华。
最后,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愿我们一起认知迭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