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科普工作者,怎么能不看一些科普书呢?
2019年看了几本有趣的科普书,不为别的,只为在这个讯息漫天飞的时代可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用科普的力量去解释生活中的小问题,不信谣,也不传谣。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2878/b49eeb584628b58a.jpg)
《种子的故事》
我想很多人在小学语文中一定都看过一篇关于“种子”的课文:
人的头盖骨是坚硬也是最难分离的部分,为了完整地分离头盖骨,科学家们用了很多办法都无法实现,最终只有借助种子发芽产生的力量才成功地将头盖骨分离。
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单是从种子发芽,到顶开头盖骨这个过程来看,就足以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
《种子的故事》这本书其实并不单纯只讲种子的科学知识,而是向读者介绍了和种子有关的历史,从世界上第一粒种子的起源,一直到种子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又是如何绽放生命的力量,并且运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种子的生命可谓是短暂,但是它却努力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并且呈现给世人无限的可能:香料、药品、食物、食用油……
纵观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种子”也是无处不在:
或许是一本可以沉淀内心的书,或许是一场启迪心灵的对话,或许是一次开拓眼界的旅行。
种子,是这个世界上非常渺小的生命,却孕育出了希望和奇迹。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2878/c472431a41dc41d6.png)
《流转的星辰》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叫做“the stars in their courses”,是由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詹姆斯·金斯所著,书名中的每一个单词,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却只有我国著名的翻译家金克木先生在上个世纪抗战时期出版的译著最能体现“文”和“雅”来,那就是——《流转的星辰》。
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会让人想起《诗经》中的“七月流火,八月未央”这句古诗。在古人眼中,星辰的运转充满了诗情画意,而通过金克木先生的翻译,那些遥远而未知的星体,却如同被注入了生命,变得灵动而诗意起来。
我很赞同书中所说:
“一个世纪以前天文学还很少讨论,太阳、月亮、行星之外的天体——差不多都只限于我们所描写的太阳家庭的这一小群,今日我们的主要的研究却已经是详细考就那些星辰和星群——这个庞大的系统自身也还只是许多相似的系统中的一个。”
的确,在烟波浩渺的宇宙中,人类之于庞大的宇宙,就如同沧海中的一粒微尘,真是微不足道啊!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终将会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2878/bb4a6b5e52043d08.jpg)
《上帝与天文学家》
2019年天文学的重要事件一定会记上关于“黑洞”的新闻,这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对于太空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有人说,那个黑洞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只“上帝之眼”,这样的说法似乎带上了一点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天文学和古代神学是有着一种微妙的关联的,有的天文学家本人就是神职人员,我们甚至还可以在一些远古神话中找到天文学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天文学研究都在印证着那些神话传说的存在。也许我们可以由此做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先祖们虽然在科技并不发达的过去依靠着想象力来猜测宇宙万物,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不受任何约束的去描绘出宇宙,虽然没有高端的仪器和设备,但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却让他们比现代人更加聪明更有智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2878/014b6b2786757855.jpg)
《万物有灵:<诗经>中的草木鸟兽鱼虫》
提到《诗经》,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动植物词典。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采诗官巡游各地,在田间地头中穿行,去采集民间诗歌。于是便有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据统计,在《诗经》305篇的诗歌中,就有153篇涉及到动植物,即便是到了现在,放眼世界,这么多关于动植物的诗歌也是极为少见的。
在《诗经》中,每一种生物都已不再只是出现在山林中的物种,而是充满着灵性的精灵,是肆意生长的自然之子,也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寄托。
换个角度来读《诗经》,看懂自然,也看到了诗和远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72878/3fdfdb944b601a3b.jpg)
《大地的窗口》
你还记得高中课本中提到过的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么?是的,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但是课本里也提到过,除了人类,黑猩猩也会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它们会将一根木棍折成适合的长度后,放入蚁穴,这样就可以引出白蚁,从而美餐一顿。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课本里说的这一段,但是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一发现并不是人们在实验室里看到的大猩猩的行为,而是在热带丛林中观察所得,其发现者是一位看上去非常瘦弱的女性——珍·古道尔,这一发现也被她写进了《大地的窗口》这本书中。
珍·古道尔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女性科学家,她将数十年的时间都投注在了跟踪观察黑猩猩这项研究上,她的记录为研究非洲黑猩猩提供了很多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实她的研究方法就是自然观察记录的方法,但是她却通过一个女性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非洲黑猩猩这一种群的社会结构和生育繁衍的模式。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本读物科普读物,它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便是从未到过非洲丛林的人也能在阅读中逐渐融入其中。
我一直都很喜欢读一些科普书,当然这并不只是因为我所从事的科普工作,还因为这些科普书会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啊,原来是这样的呀!”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类从来都是充满着好奇心的,这份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的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和未被发现的神奇事物,远到浩瀚的星空,近到身边的一花一草,它们让人类更懂得自己,也更懂得这个世界。
所以,去探索呀,趁我们还年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