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单读书
如何做比好更好的选择

如何做比好更好的选择

作者: 偃思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16:04 被阅读36次

    参考书目:采铜《精进》

    曾有人说,人的一生中会有七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每一次机会的到来都伴随着选择。

    “考不考研”、“在哪工作”、“做什么工作”、“先成家还是先立业”……这些问题随着年龄增长接踵而来,人生焦虑造成的手忙脚乱也逐一准时发作。

    “选A还是选B?”

    比起选项本身,令人不安的其实是不能选择“不选”。在这个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暗含强制(不能不选)的问题面前,每一个选择都好像直指一条无法更改、直抵结局的道路,人生的对和错、好与坏,仿佛已经被标注在答题纸的背面,于是每个在人生路上遇到选择的人都不由得战战兢兢,唯恐稍有不慎就断送整个人生。我们对于选择的焦虑,往往来源于对“无法更改”的恐惧,于是任何的不确定都显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这是真的吗?

    对和错真的在做选择的一刹那就注定了吗?

    真的没有除此以外的选择了吗?

    选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更改了吗?

    ……

    采铜在书中提到了珍妮·苏克:本科时她就读于耶鲁,在此期间发展了对文学的兴趣,而后赴牛津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对文学的研究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个领域,她转而对法学产生兴趣,于是之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成为法学博士,最终成为哈佛法学院教授。

    从表面上看,我们之所以不能像苏克一样在自我审视后勇敢转向,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基于自己的身份来做出判断:我现在的状况,导致我只能选择……。从深层分析,东方文化给了我们太多来自社会和外部的期望,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常常很难坚持——甚至根本不会开始。

    很多人状似在做选择,实际上只是承认自己要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于是我们总在担心:

    “我这么选对吗?好吗?高枕无忧了吗?一劳永逸了吗?”

    是我“该选”的那个吗?

    如何做比好更好的选择

    怕“错”所以总是焦虑,总担心自己给出的不是标准答案,总想一蹴而就……可是,每个人都是第一次经历人生,世界本来就伴随着无限多的不确定性,哪里有真正的“对”呢?即便在变化不及现今迅速的世界,仍没人依仗某个选择过好一生。如今我们为一个选择的对错而焦虑时,却好似错过了七次选择的人生就再无光明……人生本就是一场不断挖掘到惊喜的旅程,为何非要用自己的人生去贴合某一种限定呢?

    借由苏克的故事,采铜还引入了两个定义。

    内职业生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
    外职业生涯: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对我们而言,外职业生涯的变化更加直观,所以我们更关注它的动态,却没有注意到内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如果从内职业生涯的角度看清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我们或许会发现,在人生的不断变化中,总有些不会因选择而变化的东西,是它们将我们不断引向终点,而不是令我们焦虑的某一个、或某七个选择。

    不断的修正调整——而非抱有侥幸的一劳永逸——才是选择的意义。

    如何做比好更好的选择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确保所做的选择,尽可能的是向积极的方向调整呢?

    答:设立“最高标准”,采取“最优原则”。

    这个“看似废话”的方案之所以被提起,是因为: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

    在讨论满意原则时,采铜提到了选餐馆的事例,而我想到了自控力方面与之相关的现象:我们往往更喜欢选“容易的”,而非“正确的”。

    例如,想吃东西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场景、时间,考虑到营养均衡和热量高低来选择食物,我们却更容易“有什么吃什么”、“什么方便吃什么”或者“喜欢什么吃什么”,而最终选择了高热高糖高脂的垃圾食品。很多情况下的“得过且过”就是“满意原则”和“容易原则”在起效。

    因“得过且过”而导致结果不优还不算可怕,更可怕的是标准的降低常常具有惯性,且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

    企业对于名校的偏爱每年毕业季都会被吐槽,前阵子我看了一些帖子,印象最深刻的事例是考英语。在标准普遍偏低的二、三等学校,学生很难在一开始就给自己很高的预设,即便有,也很难在环境的影响下维持下去。如果一开始给自己的目标是“四六级过关”,那么很有可能到最后,当名校生在刷雅思托福GRE、BEC、CATTI高分的时候,对自己低标准的学生只能自我安慰:“四、六级证书也没那么重要”。

    我对学校和学历没有固见。提到这个事例只想说明一点:设立高标准作为选择原则相当必要。

    如何做比好更好的选择

    那么,如何能超出现状的局限而设立更高标准呢?

    渴望为指引。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渴望,则提升自己现有的格局。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1.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追随潮流。
    眼界:流行文化,亲友观点。
    2.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利己主义者。
    眼界:与逐利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洞察、体系。
    3.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为理念而生,毕生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深入领域,创造性观点。
    4.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兼具理念人特性,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认识。

    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选择时,如果拿出一点勇气,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那么就可以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好的决定。

    愿大家择优而选,得偿所愿。

    谢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做比好更好的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kv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