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方式的成长——记我的湘西支教历程
很久就想写了,却迟迟不肯动笔,总听人说做事情要趁热打铁,像心得这种事情也是越早写就越好,我却往往是那个背道而驰的人,而现在的我要认真的回忆我的湘西记忆了。我似乎是那种过得越久的事越是记忆清晰。
在进行支教队员选拔时,我只是兢兢业业做着一个身为图书组成员能做的一切事情,可能我也算特殊,身处在张公岭的“孤岛”,在本部的很多支教的情况我并不能直接了解很多,支教队友更是知之甚少。能进入图书组最终的6人组,真的只能用“因缘际会”这四字形容,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真的是运气成分占比较多,但是也并不是毫无努力可言。跟着图书组里两张学姐跑学校,和校领导打交道,学会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确实获益良多。挥洒着汗水的同事,也浇灌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过了一两个月逐渐进入支教出发准备阶段,一心想去衡阳队跟随好闺蜜的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接受我成为了湘西队一员的事实。我很不喜欢一群陌生人中的孤立,由于跟大部分人不熟,加之我对不熟之人的心理壁垒,我和队长还有队友闹过不愉快,甚至有离队的冲动,但现在回想,这真的是冲动,如果真的那样做了我肯定会把肠子都给悔青。还好有各种组合搭配的募捐小分队,让我有了接触了解队友的机会,杜甫江阁,河西江边,岳麓山下,烈士公园这些地方的募捐经历,以及募捐过程我逐渐放下的拘谨局促,变得不过分在乎被路人忽略,不理解,能够勇敢地面对来自各种人的质疑甚至指责,但也不是全无收获,记得那个潇湘晨报的记者就是在募捐过程中偶然结识,对于我这么一个新闻行业的热爱者,简直是一种恩赐。
期末过后,便直奔目的地了,来到猫儿乡看到稀稀疏疏坐落的平房,触目可及的苍翠,我有种到家了感觉,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儿的方言我也能听懂个大概。
回顾支教这20天,陪伴我生活很大一部分的反倒是上课还有烧菜……(可我明明是图书组的……)所以说无论选择什么组,最终支教队每个组的活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一番。
关于上课,我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就有些后悔自己一个劲摊大饼似的报自己的优势科目了,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学的好的科目并不能够很好地教授给别人。在学校抓耳挠腮地憋了几份地理历史教案,虽然熬了几天夜,虽然在地铁和公交的反复颠簸中辛苦奔赴本部,然而还是被批得体无完肤,且不论课程组的评论标准是否严苛了些,但是我充足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自己还得热爱自己所教的这门课程。所以在启动夏令营活动的前一天,我选择当音乐老师,刚开始觉得教唱歌还挺简单的,自己选几首歌,让孩子们跟着唱就OK。然而事实却狠狠地将我这一幼稚想法蹂躏了一番。
记得第一节音乐课,可真算是一个下马威啊,主要还是自己的教学方法的问题,但是客观原因也不能忽视。当时情况是,我选了一首《中华诵》里面的典故和历史渊源较深,原以为孩子们应该会很愿意听我解释这其中的故事和意思,然而我错估了他们的耐心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而且当时是限于多媒体设备限制就将两个班放在一起教学,班主任就坐在后面助教。前面高年级的孩子还算配合虽然感觉到没有意思但是还是愿意跟着我一起唱,后面三年级的孩子几乎就不买账,有的甚至直接找班主任聊天,虽然心里并不乐意,但是我还是尽力让自己的状态保持好。这瞬间让我想到了我的那些大学老师,虽然底下的学生有多么的三心二意,打盹玩手机,但他们还是要将课上得有声有色。我也算得上是感同身受了罢。接着这件事并没有到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我第一感受到来自整个支教队大多数人的责难,“不能胜任”这个结论一直刻在我心里,激烈的讨论甚至说要将音乐课换成电影鉴赏,匪夷所思,至今还这么觉得,面对这么多的质疑我当然也不是吃素的,说实话也是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我承认自己在选歌方面确实存在选难了,自己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一次错误就要受千夫所指呢?在会上,我便提出了我自己的质疑,换了其他课后谁来承担多余的课,而且是否也能担保这些课上得每个孩子都喜欢,是否上了一节不受孩子欢迎的课就要将这门课完全否决,说完,面面相觑的有之。最终课继续由我上,只是通过这第一堂课,我心里已经有了改进的方案,第二天我换了策略,首先改小班教学,第二化繁为简,第三增加民主投票环节列歌单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下一节要唱的歌……结果自然是大获全胜,上完第二次音乐课后,孩子们都围住我纷纷向我推荐歌曲,热情高涨了不少。这第二天的开会,当然是事实胜于雄辩,通过这件事,我总明白了一件事,无论准备和考虑的有多么充分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同时要想回击别人的质疑,做好自己的分内就是最有力的回击。
另外我觉得应该要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就是班主任不要太过分注重孩子的感受而将孩子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一味指向老师,在教了20节的音乐课后,我渐渐发现,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百分之百投入到课堂中来,走神,做其他事,交头接耳屡见不鲜。我总结出两个字“浮躁”。在高三备考时,老师时常提及这个词,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一个让我如临大敌的词,后面成为老师了才知道原来真是旁观者清。我发现他们喜欢的音乐很大一部分偏向于节奏劲爆,激情澎湃的歌,然而歌词内容并不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所以我才体会到老师这个教育重担的意义所在,对于我而言,将他们引向倾听一些歌声悠扬内容积极向上的歌曲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毕竟也是时代新青年不能老是听过去很老唱烂了的励志歌曲,我结合一个大家喜欢的电视剧的歌曲挑了几首,反响也很不错,有几个课后专门跑来找我要歌词的,可见他们是真的喜欢上了我的音乐课。我觉得音乐也是一种语言,用老师说过的话“是一种人情的往来”,我平日里就喜欢听歌,听歌里的故事。歌的风格也随着心情起着变化,也传达着我的情绪和想法。在课堂上我不自觉作出的挥手摆臂的互动动作也是希望孩子们放下心里的拘谨,将学歌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无论唱的好坏,唱得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上午我的任务是教学,每天12点便是我的另一项工作的伊始,洗菜做饭,其实并不是一日三餐我一人独揽,我但就负责中午这一餐,煮饭确实不是我的长处,洗菜,切菜,炒菜才是我的行当。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但是我着实体验了一般南北风味的差异。确实自己性格也有些倔强,固执的南方人不肯迁就,中午尽量往南北平衡的口味走,辣椒放一点点,但每盘菜必放蒜,想起那些天因为做菜而产生的一些小矛盾,觉得自己实在可笑。做菜也确实压力山大,做咸了怕嫌弃,做多了怕浪费然后队长强制削减生活费,做少了怕队员吃不饱肚子,做菜这方面操的心都快赶得上我妈了。由于乡镇里食材缺乏,这20天里起码有一半的时间,土豆丝儿是桌上的常客,不过随着我一天天技术的拔高,队友有时开玩笑“每天吃土豆丝儿都能吃出不同的滋味来……”,对于做菜这方面,我只能说选一包好的调味品很重要,如鸡精,排骨粉之类的,然后就是放盐不能扯着袋子倒要放在碗里拿勺子均匀的洒。厨房经验还是得经常到妈妈那去偷师啊!看着自己做的菜每次都能见盆底儿,心里还是很满足,虽然知道是没有吃的才吃我做的,但是能让大家吃饱也是算功德一件啦。
偶尔送过娃回家,虽然冒着毒辣的太阳走1个多小时,但路上的特色民居还有美丽的天象变化也算是最好的犒劳了。看着这乡野路上散落的木板房草编墙石头房,才明白学校优越的教学条件其实给人我们的是一种脱贫的错觉。很多人家里虽然摆脱了木板房但住的新房子也不过一层平房,看着这重峦叠嶂,心中莫名地苍凉。希望这短短的20天的夏令营,能给他们带来一点点的不一样,为他们打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在他乡异地停留20天从未如此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想家的情绪,妈妈几乎天天打电话“骚扰”我。我是一种十分纠结的情绪,一边希望支教早些结束早些回家,另一边又希望还能留在这儿多看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离别之际,我都感受不到离别,我不曾落泪,也决绝的告诉他们我们将不会再回来。现在似乎也有些觉得留下联系方式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并非无情,而且觉得怕自己有天忙于其他事务时,他们的满心期待被我的淡漠所熄灭,宁愿留在他们心中的永远都是那个热情洋溢的夏令营。
在湘西花垣猫儿乡,看遍了天边的云卷云舒,亲眼见得了奇异的双彩虹,饱览了漫天星空,还有幸捕捉到了两颗稍纵即逝的流星,许下了两个愿望。我却只想记住给了我这个完满夏天的可爱的孩子们。
五年级的孩子 鬼灵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