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是个爱读书的人。小时候没有什么课外书,第一次读大部头的小说大概是从三年级暑假起。记得很清楚那年暑假爸爸在学校图书馆里给我借了两本书《红岩》和《林海雪原》一个暑假我看完了,对小说中的人物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地方也没太看懂。对小萝卜头的生活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丝毫也没有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革命者的敬佩。还记得里面那个送饭的疯老头,觉得很可怕,而对于许云峰—许晓轩这个名字记忆很深,觉得真好听,对“政治犯”这个称谓也很感兴趣,觉得政治犯都是很有知识,很帅气的人。对于《林海雪原》的印象都在小白鸽身上了,觉得美丽又可爱,真希望自己就是小白鸽。根本就记不清楚杨子荣座山雕之间发生的事了,只觉得有些描写很悲惨,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可怜,无法保护自己。在小学阶段,更多的看的是《小学生优秀作文》《儿童时代》这些杂志,也是得益于我有一个当教师的爸爸,他每年都会给我定这些杂志,我也就经常看,但只是找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觉得有意思,要是看到什么写景的文章就没兴趣了。这些都算是我的自主阅读,没有人规定任务,爸爸也只是每月定期把书拿回来,从来也不给我提什么要求,我想看就看,那时候也没什么别的娱乐活动,除了和好朋友放学写作业、挖野菜,没事也就把这些书拿出来读读。
到了五六年级,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杨老师说,采蜜本就是积累本,我们积累好词好句就如同蜜蜂采蜜一般,积少成多。我是个乖学生,“把老师的话就当是圣旨”(这是我妈说我的),然后就开始了我的比较正式的阅读积累的过程。每天我会把作文书上的好词语好句子认真摘抄在我的采蜜本上,还会给采蜜本画上好看的花边装饰,老师也会定期检查评比。到老师布置作文了,我会在我的采蜜本上找一找好的词语和句子用上几个,这样的作文常常会得到老师的夸奖,我的采蜜积极性更高了,还常常和班里几个学习好的女同学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写得整齐好看。我上学比较早,五岁就上一年级了,所以三年级之前我爸妈纯粹是想让我有个地方呆着,也没觉得我的学习有多么好的,可谁知就在五年级以后,也许是一下子长大了,开窍了,特别是从作文开始写得特别好,老师也觉得我是个好学生了。这样我读作文书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到了初中,当时我爸学校有位语文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在她的推荐下,爸爸开始给我定《语文报》,其实当时他给我定的都是高中版,我也就囫囵吞枣地看开了,也越看越有意思。然后不管是爸爸给他自己定的《半月谈》,给家里定的《广播电视报》我都拿来看,就在这样杂乱无章的阅读中,我感觉自己写东西信马由缰,反正只要是写就肯定语句通顺,还会有一定的思想,不会出现什么卡壳没话说的情况。记得当时《射雕英雄传》非常火,大家对黄蓉郭靖都很崇拜,而有一次作文让写一个电视剧里的人物,我竟然选择了梅超风,我写出了她既残忍又富有同情心的矛盾性格。还引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要全面看待人和事,作文分数还挺高的。
从小到大,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听广播,特别是评书联播、电影录音剪辑和小说连续广播听了不少。《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夜幕下的哈尔滨》等等,记得小时候每天中午放学,端上饭碗,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津津有味地听着评书,那滋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而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让人是揪心不已浮想联翩,内心常常猜测主人公的遭遇,急切地等待着第二天的这一时刻快点到来,有时实在等不及就缠着爷爷讲评书里的故事。我的爷爷是个很严肃的人,我爸和我哥我姐都很害怕他,但是我爷对我这个小孙女却很好,也禁不住我缠他,就会给我讲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杨四郎探母等故事。在他心里常常以我为傲,每次去给我开家长会的都是他,别人问起他孙女考得咋样?他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还是第一名。”我这写作文的本事大概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吧。
这就是我小时候的阅读史,从这些经历,我觉得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应从爱上阅读开始。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创设阅读的氛围,无论是书、杂志要让她随手都能翻到,让孩子自主去阅读,不管是看故事也好,听故事也好,只要她接触到文学,接触到书本,愿意去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可以。第二,要适时地加以指导,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就给了我这方面的引导,她教我们学会积累,学会运用,让读写自然紧密结合,让阅读所得内化并转化为表达,还通过鼓励表扬更加肯定了我的努力和进步,给了我自信和学习的方向。第三,中华传统文化曲艺类作品是很好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媒介。评书联播这种形式非常适合小学生,而它也重在用生动的语言激发读者兴趣,每一章节的阅读期待把握得恰到好处。这对我们老师思考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最重要阶段,我们一定要从兴趣入手,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指导他们学会运用,良好的语感会慢慢形成,好的习惯也会伴随他们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