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读者在后台问我文章是不是自己写的。
我想,哎呦有趣了,这难道还能是抄的?
后来深入沟通,才知道因为他对这个领域不了解,觉得我的万字长文像机构的营销号。(拜托,要营销也营销自己好不好,嘻嘻)不过因为我的耐心解答他终于相信了我不是来为机构营销的,也有读者问我学习的课程如何,我都是根据大家具体的情况提供一些思路,毕竟开公号的初衷,就是希望跟我一样对生活有梦想有期待的人,能够借鉴多点经验罢了。
受到质疑无可厚非,万字长文其实不是一口气写的,是当时转型在长三角的转型群里面打卡,每周记录自己的进度后才产生的,再随后才有了公号,因为希望分享更多的内容,同时鞭策自己输出(能坚持发文的实在太牛了)。
不过发现工作量一大,是很难静下心来弄自认为的精品文的,还有工作中的案例,其实要转化成可传播又触犯商业敏感信息的,有点困难。因此暂时还是按已有思路,每周先分享工作进度和反思可能靠谱些,同时再出一些案例。毕竟只有动起来,才不至于中途荒废。
进入正题。
本周工作总结(180401)
距离上次的转型分享,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梳理工作进度。经过了4个月的工作训练,基本的工作技能已经部分自动化。
差点调岗插曲
这中间有个小插曲,半个月前领导希望我调岗到另外一个部分专门做业务分析,日常工作更多是做经营类的分析,我跟目前的工作进行了一下对比后,便放弃了调岗的选择。理由如下:
从工作内容来看
目前岗位涉猎范围广,对于好奇心旺盛的我来说,能够大开脑洞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并且接触更多样化的数据分析类型。而调岗后,相当于选择了一个专业路线深入做分析,涉及的内容只有纯业务类的,三天两头就要出一份小报告,其实对自身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现在虽然出报告的占比没有比调岗后高,但已经被亲近的人称为PPT民工,要是换了岗,估计就要跟代码永远说拜拜了。
从工作环境来看
调岗后就要只身一人承担所有工作,身边没有同事,除了甲方爸爸就是甲方爸爸。对人际协调能力要求更高,除非是想训练自己这一块能力,要不其实必要性也不大。有点背离初衷。
还有其他一些细微的理由,但以上两点足以让我选择继续留在目前的岗位。毕竟现在的工作进入状态后,摸清楚了客户的口味,大部分报告给到客户后,基本修改一次就可以上线,而且有时候还会获得表扬,可能由于前面适应阶段被虐,现在只要顺利通过都觉得不可思议。
同事之间沟通插曲
数据工作,真的不只是跟数据打交道,沟通依旧是一门学问。按理来说,程序员一般都以条理著称,沟通过程逻辑清晰地描述好需求点,对方就可以很好地执行下去。但不能排除非典型程序员的存在,比方我两位同事的对话,客户需要材料,A同事跟B同事要报表,简单清晰地表达了他的需求,说明了他要的最终效果,包括报表的所有字段,一个一个念给他听,结果他还是给了一个夹杂了非常多个跟需求无关的excel给A同事。
后来A同事和领导一起跟B同事沟通他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一些要点,出现了以下对话。
B同事:我给你表你自己操作一下。
A同事:我只需要一个结果,你把结果整理好给我,所有的东西都统一格式,你可以自己实现的事,不要每次都增加别人的工作量。
B同事:你需求没说清楚,我都不知道要你要什么。
领导插话:她说得很清楚了,要的结果和字段,都一个个列给你了。
B同事:……
A同事:你觉得不清楚你可以问,然后再动手,而不是觉得不清楚的时候马上动手,弄一个别人无法使用的东西来交差。而且你明明可以直接给我我要的结果,却偏偏把表插在n多个sheet里面给我。你这是懒。
B同事:我不是懒,我就是觉得,把所有的东西给你,你自己就可以操作,拼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A同事:既然你能这么帮别人多想一步,那正确的做法是,给别人一个别人要求的结果,然后再多想这一步,附带一个别人可能额外需要的材料,而不是给别人一个大海,让别人在里面捞针。
B同事:……我知道啦,下次我就这么做。
提这么个插曲,其实是一个职业素养的问题,工作做得靠不靠谱就是从这些地方看出来,能否换位思考,站在需求方的角度想问题非常重要。对方要一个结果,就给对方一个结果,而不是给对方一堆东西,让对方自己实现结果,不特地增加别人的工作量,才是靠谱的最佳表现。这在很多工作性质上是共通的。
日常交际
今天见了两位做数据的朋友,一位是通讯的同行,一位是房产的,大概对数据落地的业务场景进行了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数据变现的可能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日后也会对这一块做一些梳理,其实工作之余多做技术交流,对工作思路及日后的发展都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