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世界有好奇心,想知道智慧是如何发展的;想知道学科是怎么被划分出来的。
如果你对知识有渴求心,常常对拓展能力感到困难,想要寻求掌握知识本质的方法。
如果对未来世界有所期盼,想知道是什么让人类从猩猩进化出了智慧,成为人类,发展出了现今世界。
如果你也有以上问题,那今天介绍的这本书 《通识:学问的门类》 正好能解答你的困惑。
《通识》是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作为主编,由日本事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本大众类科普读物。书里囊括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文化艺术 4 大门类的 36 个具体学科。
茂木健一郎作为一名脑科学家,认为大脑有极强的可塑性。一个人的智慧不能被 IQ 数字所限制,只要通过后天对知识的广泛汲取,便可掌握事物的本质,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因此,茂木健一郎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给对世界好奇,渴求知识的人,一个掌握知识本质的方法。
在区区三百多页中,作者以俯瞰的视角、精炼的文字,以及简洁易懂的思维导图,梳理出了人类学科从起源、确立、代表人物,及现今发展趋势。通过阅读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全学科导读式图书,你不仅会对未曾涉猎的领域有所知悉,也会对已经有所了解的学科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 宏观概览
要介绍人类智慧或者学科发展,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中间还牵扯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国家的更迭,战争的催化等等。
所以这里先给大家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学科的起源在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人类从神话传说走出来,开始探索理性思维,理解自然规律。之后古希腊被罗马帝国终结,但可惜这一时期学科上未有大发展。
之后就来到了黑暗的中世纪,人类开始信奉宗教和魔法,代表智慧的理性思维被认为是“异教”而大肆驱赶和捕杀。再加上各种瘟疫肆虐无法救治,真是民不聊生。
在17 世纪后,受笛卡尔的二元论启发,人类重新开始探究自然规律,逐渐将理性思维刻入大脑。各个学科又相互分化和融汇,各学科成果百花齐放,发展为近代学科。
18 世纪末至 20 世纪以来,随着两场世界大战,人类从对世界感兴趣,转变为对人类自己感兴趣。这期间人类着迷于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结构,试图解密 DNA 核糖序列,希望能让机器实现人类能力延展的梦想。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学科,则被称为现代学科。
学科的确立二、 学科的起源
有关人类智慧最早的故事,是钻木取火,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一个“偶然的发现”,发展到如今的呢?
1.什么是万物之源
在古希腊以前,远古人类的智慧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经验的积累,比如钻木取火,但如果一道雷把树点了,则是触怒了天神。
直到有一个名叫“泰勒斯”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万物之源?”
这个问题是人类智慧的一个重大转折。
它标志着人类从对自然经验的积累,开始有了理性思考,开始琢磨“为什么”了。
当时泰勒斯提出的理论是:水是万物之源。正确与否不打紧,重要的是,自从有了这个万物之源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开启了人类智慧的篇章。
古希腊哲学确立过程2.学科雏形
人类的一些特点,如贪婪、自大、善良及勇敢,这些是被一起打包安装无法卸载的。而除了这些,人类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给自己画条条框框,有了范围、有了限制思考起来才有头绪。比如你面前有条路,你就会知道你是靠右走还是靠左走,你是跑着还是跳着,但如果你在沙漠里,脚下没有路呢?你可能就懵了。
因此古希腊先贤们也试着给智慧划了边界,一个思维框架。
柏拉图也试图回答“万物之源”的问题,把事物分成了“有形”和“无形”,“永恒”和“非永恒”。并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化和系统化阐释,使得西方文明有了飞跃性发展。通过思维框架,柏拉图从混沌中找到了一点方向。
接着,亚里士多德批判性地继承了柏拉图的主张,对世界的理解,也比柏拉图更加深刻。
亚里士多德学问细分为了两个大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奠定了各学科研究对象的基础,让学科有了发展雏形。
自此,人类从尊崇神灵,转变为主动观察自然,积累经验,并试着用理性思维理解世界。
亚里士多德三、 学科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蛰伏的中世纪,百花齐放的近代,以及突飞猛进的现代。
黑暗的中世纪
古希腊之后世界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遗憾的是该时期除了数学和医学,其他学科并未有什么大的发展。
之后迎来的是黑暗的中世纪。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推广宗教文化。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之源”,其他一切与该看法不一致的学说,则都是需要被消灭的“异教”。因此,在长达 10 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古希腊的理性思想都被认为是异教。
尽管如此黑暗,但在这一时期,却有一个学科得到了确立和发展——教育学。
一是为了能扩大宗教影响,再有是教父们发现熊孩子不好管束,于是宗教改革的推动者,马丁·路德主张,为了培养下一代阅读《圣经》的能力,父母有义务让子女接受教育。也正是“义务教育”思想,为教育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但“理念”和“操作”是两码事,具体应该怎么教育子女呢?
17 世纪,牧师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里提出,应该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系统地总结并创立了一套学校制度,包括学年制和统一使用教科书。正是夸美纽斯的这个理论,让他被称之为近代教育学之父。
百花齐放的学科发展
到 15 世纪中世纪结束,16、17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在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科学思想仍然无法与宗教相抗衡。甚至之后一两个世纪里,许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本职工作还可能就是神学家或牧师。
比如,神学家笛卡尔。让理性思维重燃大地的,近代学科奠基人笛卡尔,他不仅是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他也是一名神学家,但估计教会当时是非常不想承认他的。因为笛卡尔的辩证思想直接动摇了宗教根本,在笛卡尔去世 13 年后,其著作还被梵蒂冈教皇列为禁书。
笛卡尔虽然一直被按照神学家的路线培养,但喜欢理性思维的笛卡尔有太多的“为什么”,他觉得只有充满理性的数学、天文才能安慰自己。
笛卡尔充分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提出的“二元论”:“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哲学思想,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哲学指导。他主张,将物质世界作为独立事物看待的思考方式,使得对自然世界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摆脱了神学影响。在笛卡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从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转变为了对事物间普遍规律的探索。顺便,笛卡尔的坐标系还倡导了实证主义的发展,这使得很多学科引入了实验性论证。
来总结一下笛卡尔哲学思想的贡献:1.使思想摆脱神学,重新聚焦在寻找事物规律上;2.实证主义受到发展,人类在理性道路上坚定不移
由此,受到启发的人们开始了各方面的研究,一时间可谓是百花齐放。而纵观学科发展历史,茂木健一郎为我们指出了三个学科发展的特点:
- 不断分化、融汇
虽说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动摇了神学,但真正终结上帝论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而万有引力的验证过程,正是融汇了数学、物理、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万有引力之后,牛顿的经典力学更是被建筑学、工程学、化学等学科多方应用。
不仅如此,经典力学还为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奠定了基础。
- 受历史推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除了发达的工业和武器制造业,化学、物理、无线电等学科都受到了巨大的推动。爱因斯坦对核研究的贡献应该不用再提,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学、经济学、及统计学也有了巨大发展。
社会学的确立和发展可能是最先拉开近现代历史大幕的,主张推翻封建统治的启蒙主义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之后是鼓吹商业交换的资本主义冉冉升起,但是人民过的怎么样呢?这也是社会学家想知道的问题。
在社会学之后,最受历史推动的,是经济学。
人类自古通商,但经济学的确立,是在 17 世纪末,工业革命前夜,亚当·斯密出了《国富论》。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若要实现国家繁荣,政府应该放任个体经济活动自由发展,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最终会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即”看不见的手“。
但很快,马克思看清了资本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不能放任经济自由活动,应该有所调控和管制,于是有了社会主义经济学。
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后,各国忙着恢复民生,但到底要不要干预经济,怎么干预,并没有定论。
时间来到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迎来了近代经济学的确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政府应该通过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积极干预经济的发展。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也是走投无路,只能试着干预一下,却没想到试试看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真的拯救了美国。
只是走出大萧条没多久,尼克松总统也想刺激刺激经济发展,结果调控过头,搞成了尼克松冲击,顺带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陷入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滞胀“局面。
有危机便有机遇,调控主张的经济学不好使了,主张自由供给的经济学就登上了舞台。
就这样,经济学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 技术水平影响
前面讲到,学科的发展不光需要学科内部的知识突破,也需要外界助力,这个外力,比如技术水平的发展。在所有技术水平发展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显微镜技术。
显微镜最早是 16 世纪末,由荷兰的一位眼镜商人和一名科学家一同制造,但很可惜,他们并未发现什么研究成果。
直到 17 世纪的显微镜学家列文虎克,制作出能放大300倍的光学显微镜,将人类带入了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肌肉纤维、血红蛋白等事物。这些发现,极大的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相关方面的发展。比如人们终于知道“产褥热”是因为医生手上的病菌感染了产妇,而不是产妇受到了诅咒;比如人们认识到人活着不是依靠“灵气”,而是依靠血液循环。在光学显微镜的帮助下,生物学、医学、化学、地质学等学科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列文虎克的单片显微镜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电子显微镜的问世又将人类带入了超微构世界,发现了”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是核蛋白和酶的研究,等有关人类基因的研究。
除此之外的技术发展还有造纸术对地理学,碳元素鉴定法对考古学,X光对放射物质的发现等学科的突破性影响。
现代学科
进入 20 世纪后,就是现代学科的舞台。
有了之前对世界和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思考,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研究渐入佳境。只是这一时期,我们转移了学科研究的对象,也转变了研究的方法。
如果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在发展,那么人类呢,是否也是如此?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现代学科的研究对象变成了各学科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类的有限性上。
研究者们希望能借助对学科历史的研究,找到人类进化的本质或者说是智慧的进程。
而在对于人类自身特性的研究中,相对于之前“人类无所不能”的观念,研究者们也发现了许多人类的局限,即人类的有限性。
比如研究者希望能进一步破解基因的奥秘,或者延长寿命,改善医疗,或者为人类在外太空生存做准备。再有是人们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延伸,比如创造机器,或者整合资源,如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
除了以上两点,现代学科还要对抗世界密切交流带来的多元化碰撞和全局性危机等问题。疾病比以往更难控制,传播更广,伤亡更大;经济问题也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常常被称为金融海啸。以及困扰人类的环保问题等。
在新的问题和困难下,要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无疑成为现在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尾
有名言曾说:如果人们有问题,哪怕是愚蠢而重复的问题,那也要比完全没有问题好,因为问题的另一面就是真理。
读罢《通识》,看过 4 大门类的 36 个学科的发展,发现它们也是被一个个问题所串联起来的。
人类每一次突破性的进步,都少不了前期的经验积累,以及那个关键的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只要不懈地追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只是很遗憾,由于一些客观事实,古代中国的成就未能在书中有所展开。不过按照近年来的科研发展,相信下一本学科大全类书籍一定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读书有意思,读有意思的书,做有意思的人。
我是张萌萌,每周一本书,欢迎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