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的著作《三五历记》,《三五历记》又称作《三五历》,内容主要是关于三皇五帝已来之事。其中关于盘古开天的传说是这样叙述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盘古开天的故事并不长,但其中却蕴含着几个极深刻的哲学秘密。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天地浑如鸡子”,鸡子是什么?就是鸡蛋,那么为什么要说天地开始的时候浑如鸡蛋呢?大自然中的形状各式各样,那么大家可否思考过为什么这里要用鸡蛋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当时就提出过一个至今尚无法解答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后来罗马的炼金术传入阿拉伯地区以后,那里的炼金术士称称长生不老药为“哲人之蛋”。
其实,鸡蛋本身就包含着很多哲学秘密,我们首先从鸡蛋的外观看,应该说鸡蛋的外形是比较完美的椭圆形,那我们知道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就是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的。这么看来,远古时代的人就已经知道星际甚至宇宙的运动形状了。
未受精的鸡蛋其实只是一个真核细胞,即蛋黄,蛋黄接受精子后,会在鸡蛋黄中产生一个很小的圆点,这个圆点就像开始的盘古一样,在蛋黄中从小到大慢慢生长,“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同时,“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可以看作胚胎的外胚层,盘古可以看作胚胎的中胚层,地可以看作胚胎的内胚层。
随后,故事中说道“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这里也蕴涵这一个关于数字的秘密,那就是奇数!
大家可否注意这里面提到的都是奇数,1、3、5、7、9,实际这里面是和“河图”与“洛书”当中的“洛书”相对应的,大家仔细看一下洛书,数字5居于中央,而奇书和偶数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奇数用线条表示,偶数用块状来表示。
那么为什么1、3、5、7、9这些奇数这么特殊,以至于再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中如此特别的说明呢?
我这里可以用电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器件来说明,那就是晶振,我们知道当晶振的频率越高时,要求晶体本身越薄,这样制作加工的损耗就非常高,晶体非常容易破碎,所以高频晶振往往使用它的基频晶体加上电感和电容来实现,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泛音只有在奇数倍才有效果,即3倍泛音晶振,5倍泛音晶振,7倍泛音晶振,那么为什么要选用奇数倍的泛音晶振呢,是因为只有奇数倍的泛音波长可以在晶体表面产生不对称的电荷,从而产生势能差,引起电荷的流动,而偶数倍的泛音在晶体的表面产生的电荷是对称的,无法引起电势能,即电荷的流动。
因此奇数代表动,偶数代表静,这就是为何《易经》把奇数称之为阳,偶数称为阴,洛书中1、3、5、7、9都是圆圈代表,意思是阳,偶数都是实心圆代表,意思是阴!
另外《道德经》中也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一个事物如果有了阴、阳、和中间状态,就可以生成无穷尽的变化。
现在绘画当中的三原色“红黄蓝”可以组合成各种其他颜色,而实际在19世纪照相机发明之前,欧洲有一大批科学家投入极大精力开始研究光,后来德国的歌德提出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而我们知道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在绘制其湿壁画的时候用的最多的就是“红蓝绿”三种颜料,这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佛罗伦萨画派”的风格,后来威尼斯的提香才开创了大量使用其他颜色的“威尼斯画派”。
“三生万物”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我国古代的音乐律制“三分损益法”,春秋时的《管子·地员篇》中开始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宫、 徵、商、羽、角”,《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开始以三分损益法计算十二律吕,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律书》中,采用三分先损后益的方式,才确定了“宫、商、角、 徵、羽”几个音阶从高到低的顺序。
洛书中数字5为最中间的平衡状态,中国古代帝王喜欢自称为“九五之尊”,就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的数字中,数字9为最大,过了9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而九九八十一则是最大,过了九九八十一则进入最小,即自循环阶段。
还说回到音乐,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之后几千年,音乐家一直致力于如何查出如何使用“三分损益法”进行转调,从这个角度来看,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在纯律中除了引入2:3的比例关系,还引入了5:4的关系,应该说探索的更深一些。
数字5为居中,处于平衡状态。数字7代表的是极盛,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人类是用了7天,同时在目前使用的公历中,每个礼拜也都是7天,都说明了数字7所代表“盛”的含义。
故事中下面一句话谈到了“人”的状态,即“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这说的就是人处于天地阴阳之间的中和之处。
我们都知道人体大部分的元素是碳元素,大部分的分子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就是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其中氢元素代表的是阳,太阳里面有大量的氢原子发生聚变才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辐射到地球,而月球代表的是氧原子,那么碳原子就是居于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最平衡的原子,所以碳、氢、氧原子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其实就是天、地、人的代表。
故事的最后谈到盘古整个身躯化为了世间万物,“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等等,这里其实寓意人体就是个小宇宙,宇宙中的万物其实在人体都有对应,最典型的就是古代西方的占星术中,把黄道十二宫对应了人体的十二个部位。
古代中国、印度和巴比伦把星空分为了二十八星宿,《黄帝内经》中谈到人体有二十八经络,实际就和天空的二十八星宿一一对应。中国自唐代以后,音律和天文分开,以致“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的乐调来源成为一迷,众说纷纭,南宋时期的《事林广记》中的《乐星图普》把二十八调的七宫、七商、七羽、七角和二十八星宿对应,我觉得比较合理。
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很有意思,“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méng)”,意思是指地上的虫子被风一吹,就变成了农民。我们平时经常说人类是猩猩进化而来,但是猩猩又是什么物种进化而来呢,如果按照哺乳动物、脊椎动物追溯到无脊椎动物,就可以理解,故事里的虫子实际指的就是无脊椎动物。按照进化论的角度,世界上首先有了原核细胞,然后出现了真核细胞和古核细胞,之后出现了多细胞生物、植物、环节动物、多足动物、甲壳动物、两栖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等等。那么从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可以表明古人早已经知道人类远古的祖先。
实际人的胚胎发育涵盖了从一个受精卵,一个真核细胞逐渐分裂形成多细胞,然后无脊椎生物再到形成脊椎生物的全部过程,可以看到10月怀胎期间胎儿经历了地球生物演变的绝大部分过程。
当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因风所感”,虫因为感受到了风的作用,才变成了农民,而故事的前面提到,风是盘古的呼吸所成,那么盘古的呼吸实际代表的是宇宙的韵律,即虫子按照宇宙的韵律慢慢变成了人类。还是开普勒提出过,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实际是按照一个八度音程在运动,每一个行星都有一个相对应的音符,而地球代表的音符就是"中央C"。
同时,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发现,人体肠胃内和脑内的微生物数量(40亿个)已经远超过人体自身细胞(30亿个)的数量,可以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共生体,而且有科学家把人眼内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眼虫做了详细对比,发现两者极为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盘古开天故事里的主要秘密和寓意就是“人即是宇宙,宇宙即是人”,我们都来自40亿年前的那一个细胞。这和当时牛顿破译古埃及翡翠石板上的一段文字内容一样,即“As above,so blow”。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