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秦汉西凉史》Ch.10 西汉屯田对环境的侵害,凉州之畜为天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8 凉州政区的设立与刺史部官职的解读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9 西汉初期甘肃气候与植被,武帝发展军事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5 汉武帝即位,反击匈奴于漠北,打通河西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4 汉匈和亲得以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积蓄反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6 霍去病两战河西走廊,赵充国深入湟中平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7 汉代长城防御体系、军队建制与警戒,和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12 隗嚣联合公孙述,刘秀发动略阳战役,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13 隗嚣病死,刘秀得陇望蜀,吴汉大破公
- 《极简秦汉西凉史》Ch.11 王莽激进改制,反抗军掀起浪潮,隗嚣
序:
蜀汉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自此,全文共120章的《三国演义》已经写到了第104回,后面的文笔就不多了。然而,后面却还有近46年的悠久岁月。这46年的路,细心挖掘和品味,它留给后人的或许要更多,也更为沉重…… 在后三国时期,姜维与邓艾的巅峰对决,更是绝不亚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他们为已经到达黄昏的艳阳添上了最后一笔灿烂的光辉,也给后世留下了三国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个人传奇! 历史不应终结于一个人物之死,那是对以后英雄的不尊重,他们也用自己的鲜血和热情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应该被尊重,应该被人知道。 也因为如此,我才动笔写下了这篇小说,以纪念这两个改变时代历史的人物——姜维和邓艾..... ————————————————————————————————————————— 伯约死而汉亡。
若我是陈寿,我会在他的传记里加上这几个字。回顾这段历史,这一切的源头还是要从公元202年开始,这一年,是官渡之战后的第二年,距离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还有六年,也还是这一年,魏国天水郡功曹姜冏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姜维。姜冏中年得子,自然是喜出望外,他以“维万世之安”为其命名姜维,字伯约。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伯约的涵义至今仍然不清楚,但“伯”本是指没有兄长的男子,而“约”则是信守承诺之意。当时还未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东汉名存实亡,群雄纷纷割据一方,或许姜冏之意,是希望姜维能匡复社稷,信守不渝。而从后来的情况看,姜维的这一生也确实做到了不负其名。在古代,大凡重要的人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打雷闪电、刮风下雨,又或是发生什么百年一遇的怪事,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不过这一次,姜维却出现了意外。他出生时,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迹象,一切的一切都太普通不过了;姜冏也没有理由相信,眼前的这个男婴,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占据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俨然成为后三国中最显赫的男一号,享受着最耀眼的瞩目,拥有着最多的特写,他的一举一动,都足以令当世关注。姜维出生于军官家庭,从小治兵习武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他的家乡冀县又是靠近边境的一个小县,大家也知道,东汉末年少数民族搞个叛乱就象吃顿饭那么简单,所以叛乱活动多如牛毛,他所居住的冀县更是常年受到羌人和胡人的滋扰。这样的环境或多或少让他从小就习惯了争斗,并且把任武职的父亲视作榜样,渴望能像父亲那样扬刀跃马、杀敌立功。或许是姜维自幼聪明,又或许是他父亲的提携,反正在他15岁时便挖到了他仕途的第一桶金——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
至于上计掾究竟是个怎样的一个职位了?顾名思义,上计掾,就是统计了相关数据,向上汇报,是古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举个例子,假如你是冀县的县令,你在每年大约七八月份的时候,要统计出今年冀县的户数人口、钱粮收入、财政开支、治安情况等等有关数据,制作成一本“算簿”或者叫“计簿”,然后毕恭毕敬地上交给天水郡的上计掾姜维。而姜维的工作,则是汇总各县递交上来的计簿,进行核对和验算,然后整理成郡级的计簿,在十二月份亲自跑到京城洛阳,呈递给司徒,甚至有时候皇帝会亲自接见上计掾。从性质上看,上计掾有点像我们今天某个城市的审计局局长,属于文职类;这与姜维向往的武职有些偏差,但好歹是个官,可以当作跳板。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金子若能放在别人的目光所及之处,则更容易脱颖而出。所以,姜维欣然接下了这份差事。也就是在这段任职期间,姜维意外地迷上了儒学大师郑玄。郑玄是个什么人呢?他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郑玄是东汉末年集经学大成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统一了经学,创立了“郑学”,并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同时郑玄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更是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这段期间,姜维孜孜不倦地潜心钻研郑玄所著的每一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知识和学问也跟随着不断的增长,并具备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也由此奠定了姜维文武双全的基础,同时还使得他若干年后能和诸葛亮的思想不谋而合。此时此刻,姜维的梦想还只是勤勉工作,而后日积月累,再遇到个好机会,那么平步青云不敢保证,步步高升肯定是没问题的,最后凭年龄和资历没准还能到朝廷里混个官当当,这样也就足以光宗耀祖了。这就是十五岁时的姜维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然而,后来事态的发展却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在他十六岁的时候,身为地方军事将领的姜冏,也就是他的父亲在一次镇压羌、戎族的叛乱中为保护郡太守,战死在了疆场,马革裹尸而还。姜维从此成了孤儿,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地方政府考虑到其父为国捐躯之情,赐给姜维中郎将的官职,让他参与一些本郡的军事管理决策。
这一年,姜维十八岁,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担任了他梦寐以求的武职类官职;不过,这却是他的父亲用生命换来的。这个代价似乎也显得太大了一点。姜维一时间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临上任前,姜维辗转反侧整夜不眠,一会联想到父亲的死而默默悼念,一会又担心不能经常回来看望母亲,一会又会激动地想象未来的事业和作为。不过,姜维心中却已暗暗下定决定要好好地大干一番。上任后,或许是因为父亲战死沙场的缘故让姜维感觉到了郡县军事力量的薄弱,于是他一方面积极训练军队,另一方面还暗中结交了许多江湖中的亡命之徒,死士。大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白道,混为一道;警察流氓,互相帮忙。这样做,也是为了在乱世中积攒今后“立功业”力量,打下点基础。正值多事之秋,姜维的这些做法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顶多就像是水浒里的宋江一样,仗义疏财,结交各路江湖好汉,算不上是原则性的大问题,而且还确实起到了强化郡县的治安和防守力量的作用。只可惜,这世间的对错是很难有绝对的,在大多时候很可能都会因人而异。比如说古代行军打仗,很多时候会出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开明的君主会嘉奖其随机应变,而另一些君主则可能会责怪其自作主张。这一点,在官场上和职场上又显得尤为突出:在大多时候,你所做事情的对错,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你上司的判定或者喜好,而并非事情的本身。
这一次,姜维亦是如此。姜维的上司是一个叫马遵的人,他是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风吹下树叶怕打破头的人。在他看来,天水郡位于边界,能守住就行,还管什么建功立业,他只要平安无事地混到任职期满便可以调离这偏僻的地方,所以根本不愿意去考虑做什么对它有利的事情。而现在姜维身为官职人员却大肆结交江湖绿林中人,还资助那些朝廷下令捉拿的亡命之徒,在马遵看来,这无异于公然违抗朝廷法令,是大罪。马遵才不会管姜维此举会不会加强天水郡的军事力量,他所考虑的,只是担心朝廷一旦发现而怪罪下来,必然会连累到自己,到那时自己的仕途搞不好可就毁了。而且,生性多疑的马遵还担心姜维是想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继而图谋不轨。
三国之姜维传 长篇连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