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豆 家庭教育工作者,生涯规划师
在一次家庭教育主题活动上,开场后我便邀请各位家长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并谈谈自己参与活动的目的或期待,轮到每位家长发言时,都忍不住诉说自己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说:
我的孩子4岁,男孩,性格很内向,上课不喜欢主动发言,私底下在家倒是说得很欢……
我家老二,总是晚睡,特别贪玩,有时候能玩一晚上……
我儿子,特别有主意,在幼儿园,总喜欢指挥别人,我担心他以后人缘不好……
听完了家长们“诉苦”,我决定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
首先,我请家长们在5分钟内写出自己孩子身上的三大“魔鬼”,这里所谓的“魔鬼”,指的是孩子身上让家长头疼的“坏习惯”。现场的家长们写得非常积极,有的家长时间到了还停不下来,好像孩子身上还有很多“魔鬼”没写完。
接下来,我把带有孩子“魔鬼”信息的白纸都收在一起,开始请家长们问自己几个问题并展开讨论: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我能从这个行为背后,看到孩子有什么特质?
这个特质的反向行为是什么?那一定是好的吗?
如果这个特质放到不同的情境中,结果可能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这个特质,孩子会不会也少了一些优点呢?
然后,我请各位家长随机抽取一张“魔鬼”信息,试着帮助其他家长找出孩子”问题“行为的正面意义。同样是5分钟的时间,自己家的“熊孩子”,却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最后,我结合活动过程分享了几点思考:
1.全面了解孩子,接纳孩子都不是“完美”的。
一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如同硬币的两面,都是孩子的特点。自己有主见的孩子会敢于表现,喜欢影响、组织他人;而腼腆、内向的孩子,相对慢热但更善于倾听他人。这些都是孩子的个性,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大不同。
我们常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其实,只要你换个方向,在“阴影”中,就能够发现“阳光”。
2.去“扬长”,不是一味“补短”。
正常情况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条,于是我们会紧盯着孩子的“短木条”不放,可是,如果我们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时,木桶装水的多少就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条。“新木桶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需要顺应孩子的个性发展,把孩子放在适合的“斜面”上。
木桶原理:补短 VS 新木桶原理:扬长在前面游戏的讨论环节,有位爸爸提到自己家孩子的性格腼腆、内向,不喜欢在公众面前发言,现场有家长马上热心地建议说:让他多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多参加演讲方面的比赛等。这时,孩子爸爸却补充道孩子不爱在公众面前表现,但是私下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很不错,大家都喜欢和他玩,他也比较谦让。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内向孩子变成外向、爱展示的人呢?
对于孩子来说,更有利的不是一味的“补短”,而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然后积极引导,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擅长,让自己的特质变为优势。
3.是不是所有的“魔鬼”都可以变为“天使”?不一定。
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之一,并不是所有的”魔鬼“都可以变为”天使“。有些问题(如学习障碍、多动等)需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无论他外向还是内向,他是喜欢主导他人还是希望配合他人,他是热爱多样丰富的变化,还是享受稳定规律的节奏,都没有绝对的对错,而孩子这些特质会影响他未来选择什么样生活。父母需要的不是去改变他,可能我们最好的支持是给孩子一个适合他的“斜面”环境而已。
你在孩子“魔鬼”的背面看到“天使”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