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和古诗中近体诗(又称格律诗)里的联对要求是一样的,都要求上下句平仄组相对,文意对仗。
近体诗发端于南朝齐永明体,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近体诗成熟辉煌于唐代,唐朝人把这种诗区别于古体诗称为“今体诗”,唐以后改称近体诗。
对联的单独应用始于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写在桃符(桃木板)上面的,之前的桃符上写的是“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辟邪。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卫凶”的“门神”。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胆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术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所以,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