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即将毕业的你面临种种选择:工作?考研?考公务员?
请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
如果你从小生活环境稳定美满,更可能会注重长远的发展,会更加倾向于通过进一步的教育投入(比如读博、深造、提升自己等)以获得长远的回报,而且往往不急于成家,会延迟满足,现在很多的90后出现了这种情况,因为年代不同所处于的生活时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需求,90后的生活因国家发展而较为美满,但是排除个体化差异;
如果儿时成长环境艰苦有大的起伏波动长大后倾向于快速找工作满足生存需求,具体可能体现在更早地结婚生子,放弃接受进一步的教育直接工作等行为决策上,因为早期童年的缺失感导致成年后急于寻找安全感。
这样的一个理论基础是2005年心理学家提出的生命史理论。个体在人生关键事件的资源分配中主要在两方面进行权衡,即躯体努力和繁衍努力,前者指的是个人的健康成长与教育投入,后者指的是择偶以及后代教养上的投入。
生命史策略是生命史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即个体特有的行为模式的集合, 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即生命史)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形成不同的生命史策略, 而不同的生命史策略所代表的行为也反映出了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定义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式,称为“快策略”和“慢策略”。一般来说,成长于艰苦环境的个体对未来环境条件的预期是不稳定的,因而强调短期利益和机会主义,更早地性成熟,倾向有更多的子女,在后代教养上投入更少,称之为快策略者;相反,成长于良好环境的人对未来的预期是稳定富足的,因为看着长期发展,注重个人的教育投入,重视亲密关系和子女的成长,他们可以称之为慢策略者。
如果以生命史策略来看,寒门难出贵子似乎有了一定的依据,“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现象现在看来不仅仅与社会客观条件有关,更与人类心理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贫穷出身的个体成年后的心理特质可能使其更容易延续贫穷的命运,本来人与人的命运就没有绝对的平等。但是生命史策略也应该是从“快”到“慢”的连续谱系,所以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快策略与慢策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也许刚毕业由于生存需求急于找工作赚钱,选择了快策略,经济情况稳定后,又有很多人选择读研,出国深造等等慢策略,所以两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是一个连续的,或许你会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策略。
所以对于刚毕业迷茫大学生的选择问题上,生命史策略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因素,比如对一个学科的热爱而去深造,或者体验社会而去投身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