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几个决定性瞬间构成的吗?
——
仔细想来,我们似乎总是在寻求生活的意义感。看电影必须要能说得出它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才能看,读书必须要能说出它给我们的启发才可读,旅行必须要有一个理由才能出发,否则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值得做的。
前段时间听一档播客节目,里面谈到以叙事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他人,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故事。可以说“一切皆叙事"。我们发朋友圈,写作,摄影,拍vlog,以当下最为流行的形式去记录、去表达自我,选择性地呈现部分生活状态都是叙事 。
叙事在生活中遍布,我们被文学艺术等叙事形式裹挟,拿篇章比喻人生,给自己的人生强加意义。常常用第三视角去创作,去叙事,去加戏,影响我们进入心流。 比如被灌输的人生在每个时刻应该怎么做,是什么样的,比如有某种感想时想着怎么发朋友圈。
《我是歌手》节目中,歌手在采访中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某首歌作为参赛曲目。显而易见,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期待歌手能给出一个特别的答案,一个满足大众好奇心的答案,比如歌曲背后的故事。因为我们都喜欢听故事。
可是,有时候哪有那么多背后的故事可言呢。我们做一件事靠直觉的抉择也未尝不可,何必强加意义去自我感动。
所以,吴青峰后来说,他知道观众想听什么样的答案,可是他只是凭借本能的喜爱去选歌而已。如此简单的答案——只是因为喜欢,而已。喜欢都没有理由。
但正如播客中所说,我们都信奉人的一生会有几个决定性瞬间,使得我们从此之后人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好像永远都无法接受一个无比平庸的人生。所以才执着于从他人过往的蛛丝马迹中探寻一些戏剧性的转折点,讲述者通过那个决定性瞬间,以此为他人的种种过往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都不太喜欢“小确幸”,连同它背后传递出的生活信念,总觉得像是人们的一种自我麻痹,对现状无力改变,只好假装自己很满足,展示给外人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又可能是因为理想主义心理作祟,总不能忍受一潭死水般死气沉沉的生活,总不能把生活细微小事当做致幻药品来缓解对生活的失望。生活一直是这样的,平凡,无奇,但也不是完全都如此重叠,那些生活的小美好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不必刻意去感知,就像对于小确幸的满足,不用太过刻意去维持,真正的满足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真实的瞬间,还是为了某种效果而进行的叙事。也时常能感觉到那个第三视角的存在,它时而在进行着自我审视,影响着我们与世界最真实的交流。作为个体的表达者,只能尽可能保证记录内心的真实瞬间。
至于有意义无意义的人生,谁又能轻易定义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这都是我们的人生啊,除了那些偶然的、不同寻常的高光时刻之外,平淡如水的瞬间才是我们更加真实的日常。
而我们也不必太过执着于意义本身,多些生活,少些感受。也不用苛求一个答案,如一些反传统叙事的电影一般,摒弃戏剧性的冲突。也未必要在结局揭晓答案,因为没有答案的开放性才更像生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