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们有苏杭的园林, 恢宏的宫殿, 在遥远的欧洲,古老神秘的城堡伫立在山峦之间。 而在大洋的另一端,澳大利亚的国度里既没有宫殿也没有城堡, 比较特别的就是它随意便可造访到的各大花园, 位于墨尔本的科摩花园就是其中的一隅。
正所谓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科摩花园绝对是澳洲花园中的隐士,她没有墨尔本皇家植物园的显赫声望,也没有菲兹若依花园人来人往的绝佳地理位置,但算起来科摩花园却是这些花园的长辈,她如一位安静祥和的老人隐匿在Yarra河畔,等待游人的造访。
科摩遐思刚走入花园,外面车水马龙的嘈杂喧嚣便少了许多。入口处连着一条长长的小径,小径两旁绿意葱葱,野花齐放,形成了两道层次不齐,错落有致的绿树花墙。小径的地面是未经雕琢的泥泞土地,刚下过雨,低洼处积着大滩大滩的水。千万别小看了这条似乎有些杂乱无章的小径,它里面可隐藏着澳洲难得一见的各色植物。雪香松扭曲着身躯盘踞在一颗高大的橡树下,如果没有特别在它的跟前设立一个标签,那真是难以被人发现;碧桃与一颗日本红枫相互交织依偎;还未到开花时节的白玉兰刚刚褪去了夏日的绿衣,在一片不知名却盛情绽放的红花丛中翘首企盼。细看之下,这些植物大多都保留了自然的生长趋势,并没有过多的修剪。这恰恰符合了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思想理论: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是存在,就是合理。往往就是在这样均等的环境中,植物们相互扶持也相互制约,那些不易存活的才会活得更长,那些百岁千年的才可以迈入下一个历史的年轮。
实景拍摄 实景拍摄七转八弯,走出了小径,终于看到了园内最具意义的建筑– 科摩宅邸。这座充满意大利风情的大宅子于1855 年建立,从建立到今天,它已与它的主人一起经历了酷暑与严寒,战争与灾荒,淘金热与移民潮,经济低迷与繁荣复苏。如今物是人非,空空荡荡的大房子静悄悄地耸立在一隅,显得些许荒凉。让人意外的是饱经沧桑的宅邸从来没有被修缮过,墙上的油漆早已被墨尔本夏日的烈阳烤化掉了,红色的木头暴露在外,雨水和朝露一来又浸湿那木墙,青苔便乘虚而入,一层一层地裹满了宅子的外围。澳洲人认为这些锈迹斑斑,残垣断壁都是历史和时间赐予后人最好的礼物,修缮了就不是以前那个原版了,所以几代人下来,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去粉刷墙壁,也没一个人会爬到宅子的顶上去换瓦砾,连搞涂鸦艺术的艺术家们都绕道而行了。今天的我们才有幸观赏到历史建筑原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间与自然的力量。
实景拍摄午后,我坐在花园里的后庭小憩,看到邻桌的一对年老的夫妇带着自己的孙女喝下午茶,每个人镶金边的花盘子里放着一个热腾腾的scone司康饼,老人们用刀划开一小块奶油涂抹在饼上,再蘸上点新鲜的野草莓酱,停一停看看第一次吃scone的孙女,她正拿着刀叉挺着腰板,有模有样地品尝。秋日的斜阳映射在桌面上,暖暖地笼罩着他们。
离后庭不远处有个小菜园,菜园里硕果累累:嫩绿的扁豆爬满了整个蔓藤,在阳光的照射下每颗豆角里的豆粒若隐若现。两颗枝繁叶茂的苹果树像两个挺拔的士兵守在田埂边上,用手轻轻抚开枝叶,红润饱满的果实便呈现在了眼前。地上还有三四只走地鸡在青菜地与南瓜田之间来回寻食。一看就知道这些鸡是每天清晨喝着菜园里的露水,吃着肥沃土壤里的蚯蚓和谷粒长大的,看到人类它们也没有一丝警惕与惶恐。这些鸡早已视菜园为家,人类有播种,耕耘的责任,它们也有驱赶害虫,捣松土地的义务。就这样日复一日,各干各的,互不干扰,却相互扶持。
实我不由自主地想在菜园里多待一会儿,晒晒太阳,呼吸一下充斥着青菜泥土的空气,心灵也会随之平静许多。如若可以,我愿意放下所有喧嚣尘世中的烦恼,在这里安安心心地作一名菜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日开花,夏日听蝉,体会耕耘的艰辛,品尝收获的喜悦。每每闲暇时便衔觞赋诗,对月独酌,悠然惬意。但当每一个人都在拼命向前,不断追逐的时候我可以停止不前吗? 我可以留在在这一亩三分地的菜园里耗尽一生吗?而这菜园的主人,每天起早贪黑精心料理菜园,那他的人生到底是一种失败,还是一种成功呢?我迷惑了,只见菜园中心的大理石钟还不停地转动,它已滴滴嗒嗒地走了将近两个世纪,而我的迷惑也只有时间可以给出答案。
实景拍摄走出科摩花园已经是夕阳西下。一辆辆车在街道上飞驰而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已经在外一整天赶着回家与爱人小孩团聚的上班族。澳洲人热爱家庭,他们在郊区修建了一座座不是科摩花园但类似科摩花园的小家园,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BBQ,看足球,赌赛马,周日去教堂,圣诞节相互送卡片。澳洲人热爱自然与动物,他们便在花园里养鸡养鸭,种菜,种花,节假日到野外登山,骑马,冲浪。澳洲人很自豪地说这就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从1855年开始延续到了今天,势必不断地延续下去。
守望在Yarra河畔的世纪花园向一代又一代的澳洲年轻人耳语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品尝司康饼的小女孩一定无法忘记科摩花园带给她的美味与温馨。
谢谢大家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