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抗日时长期担任三战区参谋长,相当于三战区对日作战的大脑,策划过浙赣会战等战役。这就是大家往往记住了前台的王耀武、杜聿明这些人,幕后的影响力不大。为什么解放战争中,黄百韬能带着杂牌打出五大主力都没有的成绩,其实他从军阀混战时期开始,一直在一线作战部队挂职,军功优秀一路升迁。红军时期就担任41师师长,38年已经是中将了。
经验丰富的黄百韬对情报的收集的保密特别在意,例如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大张旗鼓地修路,黄百韬就直接给张灵甫打电话,要他不要修路,以免过早暴露作战意图,狂傲的张灵甫不领情,反喷一句“我就是要共军知道,就怕他们不来呢。”
运桥上没有提前架浮桥,就是出于保密需要,试想华东野战军当时的计划就是攻击新安镇,你在运河上架了浮桥,意图暴露那可真完了,粟裕一下就能明白,不去新安镇了,直接掐断运河,黄百韬十几万人,就直接报销了。黄百韬可不傻,在新安镇时,撤退工作也是有条不紊,保密性极严,甚至还直接枪毙我军的侦查人员。老百姓也不清楚部队撤退了,以至于粟裕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40万赶到新安镇时,早已人去楼空。
早在一个月前,黄百韬鉴于目前形势、兵力部署,最早向“剿总”提出向徐州收缩要求。但是批准时已经相当晚了,接到通知当天当即下令部队向徐州方向撤退。然而此时他却又接到了刘峙的命令,海州原定从海上撤退的第四十四军,改为从地面向徐州撤退,并划归他的兵团管辖,命令他推迟西撤。于是,他不得不在新安镇坐等四十四军的到来。
由于海州的44军还要帮刘峙带私盐相关生意,消息泄露大批民众商人学生达2万余人,跟随44军极为缓慢地行军。从海州到新安镇用了整整2天时间。黄百韬就这样在新安镇浪费了两天的宝贵时间。此时徐州工兵部队未来人进行浮桥搭设工作。
国民党七兵团的工兵是统一归徐州指挥的,架桥不是那一个部队的事,为了效率高,不可能每个军,每个师都有架桥材料、工兵等。都是由上级安排作业,这也说明国民党体系的混乱。这个真与黄百韬不相干。半月前七兵团的工兵就抽调去了徐州,黄百韬过问了架桥的事,徐州方面答应派人来架桥,但迟迟不来。后来徐州空虚抽调8军5军回防,混乱不堪,甚至把掩护七兵团的部队都抽走了,更没那心里管你杂牌军的架桥工作。黄百韬光电话就摔坏了几部,在碾庄作战的军需空投品就有电话机。
何基沣和张克侠率部在贾汪地区起义了,并让出了防区,华野三个纵队迅速穿插至徐州和碾庄之间,黄百韬的退路就这样被切断了。当第九绥靖区和四十四军开始向西撤退时,无数的商人、财主、公务人员和乡绅拖家带口乘着马车牛车,带着金银财细软和繁杂的家什,浩浩荡荡挤满了道路。终于等到44军的黄百韬看到这情景气坏了,当年红军湘江一战就是坛坛罐罐的累赘拖累,才损失过半,如今七兵团也是这局面,名将就是名将,马上调整部队,不惜将手上的命根子部队25军担任掩护部队。同时派出了绝命师部队63军,在窑湾吸引华中野战军。
解放军从四面八方集拢来。运河只有一座铁桥,几万大军蜂拥过桥,争先恐后,挤下桥的不计其数。其实各军军长也想自己搭建浮桥,但哪个部队先走,哪个后走的问题又争论了半天没结果。反正不了了之。
黄百韬的主力25军还得断后,为这些庞大的队伍保驾护航。担任后卫的100军,以及25军一部损失较大。尽管光渡运河损失约一万余人,但至次日,黄百韬第7兵团大部渡过了运河,人数七万左右,此时的损失有二三万人,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粟裕胜利后为什么会昏倒,其原因就是没有在七兵团过运河前全歼,说具体点,就是没有直接强攻运河大桥。这个错误太严重,代价太大,胜得好侥幸。
电影大决战有一句台词说黄百韬昏了头,大部队不架桥,其实说的应该是徐州方面昏了头。把架桥责任推给黄百韬,其手下有五个中将,十几个军长师长难道都是吃屎长大的?稍有点头脑就不应该这样说。
当然了人心所向,再有名再有本事的将领站错队,在历史的车轮下,都是螳臂当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