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故事
前几天小伙伴们一起去万达广场学习。
同行的一个男生说为什么商场基本95%都是女装啊?当时就笑,这不是正常的吗?
但之后就想,为什么大都是女装呢?因为消费群体大都是女性;而且大部分以年轻的白领女性为主。
那这类消费者的用户故事是什么呢?
因为工作需要或者社交需要,需要一些既能体现自己的生活品质又能在消费水平之内的产品;
但其实这个目标是模糊的,女性不像男性,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况且现在商场内很多店铺为了凸显档次都是英文名字,难记拗口;
故众多商铺依靠自己的独特的气质吸引相同气质的顾客;
在学习各家店铺的时候,说起了H&M,它能以相对平民的价格进驻一线品牌林立的高端商城,真的很厉害。
其实真正能说出这个品牌全称“Hennes&Mauritz”的顾客应该很少,
但H&M抓住主流消费群体的用户故事——学生党,年轻人,推出他们需要的潮流兼平价;
兼具品牌、流行、品质及价格的产品当然颇受青睐;还有他们像极像大减价血拼的红色招牌;
当然还通过和大牌合作来提升自己产品的档次,并通过明星加持和限量版发售来维持流量的人群的新鲜感,保证流量有增无减。
用户使用路径
说完了用户故事,接着说说使用路径。
就还是拿商场来举例。
大型商场的一层一般是化妆品和珠宝,或者还有车展等,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不是消费者的刚需,所以设置在人流量大的一层来增加购买率;其次这些BlingBling的珠宝和大牌的化妆品可以提升商场的品质和显示商场档次;
二层大部分是女装,往上或往里走是男装;因为女性是商场产品的消费主力军,而且据相关调研数据,男装和女装的消费比例在发达国家是1:2。
女装一般因为品牌的杂乱和女装本身的各种样式和颜色的搭配有无尽的选择,故女性对品牌的忠诚度远低于男性,故女性需要逛街,女性需要找到适合自己 ,也享受在挑选和选择中的那种满足感。
而再往上就是餐饮楼层、电影院楼层;将餐饮、电影院、游戏厅等设置在最高层,也是通过人们最本质的欲望——口腹欲和观感欲,来消化高层的面积和引导人群向高层流动。
在往上走的过程中一般靠电动扶梯,这样在通透的环境中,方便顾客的目光被某个点吸引。
然后在设置这些空间的时候不会让一些熟知的大牌聚在一起,因为要考虑用户的情绪曲线。
用户可能在某段时间的视觉疲劳之后突然用一个高性价比的品牌让注意力转回来;
也会估计用户在可能走累的某点设置座椅或绿植来放松心情,舒缓疲劳;
甚至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突然出现一家披萨店或者饮品店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都是考虑了用户情绪后的运营设计。
当然很多地方理解只是皮毛,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