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陷入了一个魔咒,那就是我一提问题,就引来其他人的不满,情绪非常激动,然后就变成激烈的争论。当我发现大家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发泄情绪时,忽然发现局面已经开始失控。
失控的是方向和目标,大家开始不为了解决问题而讨论,而为了谁该负责而辩论。出了问题,第一件事是要有人负责,这个逻辑我不认同。所以,当我抛出问题时,大家在乎的是谁是要为这个问题买单。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问题被丢到一边,开始大篇幅倾述功劳苦劳,或者谁谁得责任。有情绪都能理解,可是带着情绪讨论问题注定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何况,也没有人有心思在乎结论。
为什么会这样?
我反思原因:表述的方式违背了对方的预期,他们是认为之所以造成今天的问题,主要责任就是当初的指挥不当,他们在努力的工作,而指挥的人忽左忽右,分不清紧急的和重要的,于是大家才出现了今日的被动,那么责任自然应该有最初的指挥者承担。
我也复盘自己的陈述,本意是为了让大家看看用户一些看法,对于功能开发输入一些反馈,当然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关注核心场景和进度。这话也是一句废话,谁都会说。这样的背景下听者未必觉得这是一种反馈,更像是一种指责。而人谁爱听指责呢?指责的另一层表述叫甩锅,你不为结果负责,只让其他人替你负责。于是又变成了批斗会。这样发展下去,只能激发更大的情绪。
当然我关心的不是情绪发泄,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不理想局面,不说责任就说结果的来源。技术认为是我们分不清主次,瞎指挥。我们认为技术开发速度太慢,交付功能不彻底。核心本质还是互相看不顺眼。关系矛盾又升级。那为什么出现矛盾呢?
本质是没有处理好需求与交付的关系,需求要分主要和次要,紧急和重要,可是实际上每个都说自己很紧急又很重要,结果是疲于应对,自然最终交付也不如心意,功能也不完整,需求也不规范。可是这也是日常工作的常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不懂得拒绝,还是分不清重要,都是也不全是。主要还是没有管理好大家的需求和预期。
管理预期是一门学问,更是职场一大准则。因为很多人都是因为实际用到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才想起来要做一些事情,也就是被紧急的事情驱动的人占多数。那么这会干扰决策和判断,在没有管理好大家预期基础上,任何的承诺和支持都可能演化一种潜伏的隐患。因为紧急可以取缔重要,紧急也可以成为战术变化的强有力回应,唯独避而不谈战略上短视的可能。
预期不仅是沟通方式和工作规章,也是一种视角。我们是看眼前还是看长远,是在看本质还是表面,是在看矛盾还是看机会。只要能从全局做有利的选择,那么总会在一次次尝试和实践中接近真理,或者说接近事物的本质。能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