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次,我们来聊聊大唐有“悯农诗人”之称的李绅。
说到李绅,我们首先会想到他那特殊的身份。他是大唐所有诗人中“官”当得最大的,和元稹、张九龄等人一样,属于唐朝诗人中少有的“宰相诗人”。不但官职大,品级也很高,“尚书右仆射”,官居“从二品”。
如果我没猜错,我想大家都应该很熟悉李绅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锄禾》(又为《悯农》二首之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到农民生活的不易、稼穑的艰难……
但曾几何时,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我们在网上搜索“李绅”时就会发现,在很多文章、视频中,“悯农诗人”李绅竟然成了一个生活豪奢、滥施Y威的贪-官W吏,甚至还有传言说他“一顿饭要吃三百只鸡舌头”,浪费的鸡肉在院子里都堆成了山……而《悯农》这首诗,也被说成是言行不一的李绅所流下的“鳄鱼泪”。
大家不禁要问,这李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绅的祖籍,在安徽亳州的谯县。公元772年,李绅出生在他父亲的任所,浙江湖州乌程县(即今天的湖州市区)的县衙中。6岁时,其父因病去世,李绅就和其母亲卢氏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此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很差了,故猜想李绅可能是打小缺乏营养,所以个头长得很矮小。
但李绅很有志向,读书很刻苦,很早就靠写诗出名了。当时他被人称作为“短李”,意思是说,他“人虽短小,诗却写得很精彩”。稍年长时外出游学,就写出了代表作《悯农》(二首)。除了那首大名鼎鼎的“锄禾日当午”外,还有一首叫《春种》,“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是李绅在游学途中,因感受到百姓之疾苦,由感而发后之作。诗中对农民的同情之心,跃然纸上。
李绅不仅诗写得精悍,人活得更是强悍。唐朝时有句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科作为唐朝科举最难的科目,50岁考上进士,都算是“年轻”的了。而李绅进士及第时年仅34岁,这不仅在当时,就算是放到现在,也绝对称得上少年有为。
本以为考上科举,就能当官了、就能实现其“安邦兴国”的理想了。可没想到的是,朝廷竟让他去做“国子助教”。这“国子助教”相当于官学的教书先生,按现在的情况来看,大抵就是北大、清华的教授。要知道,李绅可是出了名的“短李”,个子虽短志向却不小,他一心想作出一番功业。所以在官学里,这家伙根本就静不下心来,静心地教育教学。因此这才没教几天书,他就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罢官辞职了。
辞职后,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就是这趟南京之行,却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