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泗州僧伽寺塔》诗中说: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这首诗的背景是苏轼南行,路遇不顺,同行之人劝苏轼祈祷一下当地的灵祠。苏轼通过自然之理认为此举毫无意义——
种田的希望下雨,收割庄家的却盼天晴;去的时候顺风而下,回来自然就逆风了却不停抱怨。假如每个人的祈祷都能得偿所愿,那造物主岂不是每天都要变化万千(一会儿变阴变晴,一会儿顺风逆风……)
是的,世界上的道理便是如此。岂不闻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太婆每天都很忧虑,有人问她为何烦心?她回答说:大女婿是卖雨伞的,她希望天天下雨,大女儿家能有个好收入;可二女婿是卖扇子的,她又希望每天是大热天,人人都买扇子。
这该怎么解呢?
聪明的问者说:老人家不用着急,这天不就是晴天和雨天吗?这样看来,不管哪一天,你总会有一个女儿是有收入的呀,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老太婆一听,瞬间就开心了——不管什么天气,都会有一个女儿能挣到钱啊。
又如,某司机某天运气很差,每次都与前车差了一点,被红灯阻挡。乘客却安慰他说:不必着急,虽然我们每次都是前面队伍的最后一名,但绿灯亮起时,我们却是第一名啊,怕什么呢!司机一想,瞬间开悟。
是的,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不顺畅,不过是世情的一种呈现罢了。我们的艰难,也许造就了别人的顺畅;而我们的顺畅,有时又是某些人的不便带来的。
比如,我们晋升了,可能无形就会给一些人造成了不便(晋升名额毕竟有限,毕竟你要成为一些人的领导);而别人晋升,则我们就要受制于人,听人家指挥做事。
这人间的反反复复、境遇顺逆,唯有看透,才能自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