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米朵的第5篇原创文章
去年十月,我第一次与K先生同行去东南亚旅行。抵达马来西亚时,司机告知我们机场附近的OUTLETS中,运动品牌价格常常仅为国内的3-6折,很多华人都靠在OUTLETS代购为生,包括他太太。
于是第二天,我和K先生连吉隆坡市区都没去,直奔OUTLETS开始采购!
在Nike店里半小时后,我意识到,糟糕!我们选定的七双运动鞋,根本装不进两个行李箱中啊!在K先生面前,我一向自诩行李箱整理女王,规划行程时,因为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机场等待行李,准备了两个最大号的登机箱,精选物品入箱、充分利用收纳袋,虽然从浦东机场、泰国一路买过来,依旧显得井井有条。
我站在鞋柜前,开始在内心盘算,是不是先放弃自己的那双,紧着父母的鞋子先买?
还没想清楚,K先生已经把购物篮交给导购,拉着我直奔箱包店,买了店里最大号的行李箱,直接拖到Nike店,指着那些鞋说:All!These!Buy!
而后,他拖着紫色的新行李箱,带着撇脚的英语,趾高气昂地穿梭在OUTLETS里。
1、“穷人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面对7双运动鞋,我一心关注如何能把鞋放入现有行李箱空间中,试图基于现状,解决空间稀缺的问题,而不再考虑自己是不是需要/想要这些物品。
面对稀缺,我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
作者在《稀缺》这本书里说:穷人思维始于稀缺,而稀缺又加剧了穷人思维。
什么是稀缺?稀缺,是“拥有”<“需求”的一种感觉,简单说,就是“我感觉不够用了”。
比如,我有7双鞋想买,行李箱只够装2双,这是空间稀缺;
比如,你手上有1万存款,但突发疾病需要10万手术费,这是金钱稀缺;
比如,领导交让你明天交材料,但在你看来至少需要3天才能完成,这是时间稀缺。
心理学实验显示,稀缺感会自动俘获人的潜意识,让人不自觉地关注当下最紧急的事,比如,处在食物稀缺状态下的节食者,可以在0.1秒内辨别出“蛋糕”这个词。这种不受意识控制的关注,造成了人的“管窥”(太拗口,我更愿意称之为“隧道思维”),即我们常说的“越缺少什么,越关注什么”。
隧道思维会影响我们的认识,影响行动力和自控力,一方面,它让我们更专注、高效,但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造成忽视、短视和借用,最终导致我们像一个杂技演员一样,马不停蹄地处理一项又一项的紧急任务,从而导致你更没有时间来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越不思考,就越需要应付一个个大坑……
恭喜你,如此恶性循环,你就成功进入“稀缺陷阱”了。
2、穷者越穷,忙者越忙
印度金奈的克延比都市场里,小贩们的经营模式很简单:清晨购买1000卢比(20美元)的蔬菜、水果或鲜花等;当天卖完,收入1100卢比,总利润100卢比。
有些小贩每天都有1000卢比的余钱用于进货,而其他大部分都没有任何余钱,需要借钱进货。然而这笔贷款一点不便宜,每天的利息是5%(50卢比),这等于他们每天的利润一半是要用在偿还贷款上。
借钱进货的小贩,虽然每天进货的金额、日利润,都和有钱进货的小贩没有多少差异,但是他们在资金上始终没有余闲,他们的实际生活、经济状况也自然更差。
如何才能帮小贩们走出这种困境呢?
其实特别简单,如果小贩们每天从赚取的利润中节省出10卢比,三个月后,他们就能脱离债务的纠缠,每天的利润也能翻番。
但是大部分小贩很难想到这种解决方法,他们为什么逃离不了这种“稀缺陷阱”呢?
因为他们没有余钱,生意好坏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影响更大,他们大脑每天都要思考很多问题:明天要进多少货物?前一天还有哪些货物没有卖完?为什么这一天的货物卖得比平时慢?
假如说,人的大脑(也可以是时间、空间、金钱)是一条宽带,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付出了太多的精力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借钱进货的小贩们的“带宽”,就被眼前太多紧急的事占用了。长此以往,这条“带宽”还可能越变越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越来越低。
穷者越穷,忙者越忙。
3、“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就能完成任务了!”
当我们缺时间时,可能会说:“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就能完成任务了!”
当我们缺钱时,可能会想,和朋友借用周转一下,困难就过去了。
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辛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
事实果真如此吗?
作者对印度市场数百名小贩进行了跟踪研究,将他们分成A、B两组:A组维持现状,没有对他们进行资金救助;而对于B组,作者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性的资金补充,帮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让他们逃离稀缺陷阱。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跟踪研究发现,B组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并没有将现金随意花掉,也没有再次借债,生活状态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这些小贩们又一个接一个地回到的最初的状态。等到一年结束之时,他们所有人累积的债务量都等同于没有得到现金救助的A组。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
阶级固化?寒门难在出贵子?或许真不是不努力。
4、如何避免稀缺陷阱?
避免掉入稀缺陷阱,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不再稀缺”——即增加余闲,让资源变得充裕。
在稀缺的隧道里,我们常常被迫要做出权衡。
如果只能买两双,到底放弃哪双鞋?
如果明天必须交材料,今晚只能加班,是不是先家庭聚会?
如果只有10万预算刚够买车,出国旅行的计划就暂时搁置一下?
当我们面对有限资源,做出选择,意味着提高了失误的成本,反而不敢选择了。即使我们借用未来的时间/金钱,也总有一天会需要用更大的成本,把借走的窟窿填上。
那么,如何破解我们面对的最大的几个稀缺问题呢?
1、面对空间稀缺,学学断舍离,而不是买一堆收纳盒,收纳盒迟早也会填满。买东西前,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尽量为高品质的东西付钱,不要将就在劣质的垃圾里。
2、面对时间稀缺,可以学会有理有据地Say NO,尝试尽量一次性把事情做完;不要心疼参加培训课程的费用;学习“用钱买时间”,比如周期性请保洁打扫卫生,将简单的工作外包出去;花时间辅导团队成员,让他们能力变强;一切办法为自己能力提升投资,少看点电视,多阅读经典,刻意练习听说读写……
3、面对金钱稀缺,尽早理财!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年纪、现在手里都多少钱,我都建议你此刻!现在!立即想办法开始理财。
理财不是简单强制自己定存,不是简单下个理财APP,拿着8%的年化收益(此处硬广,小赢理财),也不是把钱都交给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基金经理,而是:
(1)花时间学习投资。想成为投资大牛极其困难,但是学习如何看企业,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不会比你现有的专业困难太多。(K先生画外音:下一波牛市,至少还需要5-10年时间,等着就好,急啥?)这几年,就是不断试错、修炼内功的好时候,如果是纯小白,我建议可以去参加“长投学堂”的付费课程,让别人帮助你入门。
(2) 尽可能地增加被动收入。当包租婆、当畅销书作家、创建自己的生意……都很难,但是都值得你拿出加班以外的时间,好好思考和行动。
都是常听的?是的,就是这些。
PS:谈谈《稀缺》这本书。
虽然是大经济学家写的书,我仍将其归类为畅销书,而非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虽然案例丰富,看着不枯燥,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不自掘地关注“紧急的事”,但是书中自证太多,和《巨婴国》一样,为了证明观点,有自圆其说的嫌疑,观点较为分散,到后期看着有些无趣。
作者说,稀缺是行为经济学的范畴 ,“是正在形成中的学科”,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原有的概念,如“紧急/重要事情”“马太效应”等,已经足够解释很多问题,作者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尝试将观点串了起来。
更重要的在于,试图通过一本书,解答快速寻找忙碌和贫穷的原因,还不妨花时间认真阅读下微观经济学,哪怕简单了解“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相信比这本书带来的思维改变,可能还更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