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解构每天写1000字心理
永澄:一切改变的出发点都只有一个!

永澄:一切改变的出发点都只有一个!

作者: 易仁永澄 | 来源:发表于2017-04-01 12:34 被阅读131次
    试试能否找到改变的原点?

    1

    W老师,专家,做知识产品已经有十年之久了,算是这个领域的实践高手了。但是,他告诉我他很不开心,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好像被封印了。

    他从一个人做活动开始,慢慢地在互联网开设课程,帮助自己的学员获得改变。随着大家口碑的积累,他也开始需要越来越多的团队成员,现在团队已经有十几个人了。

    他跟我说,他要崩溃了!他每天必须要很快速地做事情:搞团队发展的战略方向、搞团队管理、搞产品研发、搞PR露脸,感觉自己都要被拖垮了。尤其让他郁闷的事情是:他最重视的产品,由于团队要活,所以只能草草上线,原本很好的用户口碑慢慢被消耗光了

    我一边听一边在纸上画出一个流程:用户口碑积累—>需求增加—>团队扩张—>团队管理不足—>效能下降—>人均产出低—>团队生存需求—>随意上线产品—>用户口碑消耗。感觉像是一个倒U型曲线啊,从一开始的变好到现在很郁闷,一定是哪里做错了。W老师也特别同意自己已经到了倒U型曲线的右侧了。



    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是搞教育的,明明知道产品质量大过天,为什么还要随意上线产品呢?”

    W老师特别激动地喊着:“要是我不讲课,团队就活不了啊!!”

    我更纳闷了:“你已经都到了历史最低谷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那,为什么要硬撑着呢?”

    W老师愣了整整十分钟,我耐心地等着他。最后,他低下头,喃喃地说:“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我特别理解W老师,但是,我还是毫不留情面地说了一句话:“你的期待很好,但是现实是你给不了,你只会让他们更失望。如果你的初心正让你不断被打脸,只能说明你的初心错了!”

    2

    2月份,我见到了T老师,他在出版界是顶级大神。因为我在领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一书,得到他的赏识。他推荐我写书,并且给了我大量的建议,还为我对接了无数资源。

    3月份,我一直在为写书而努力,但是我发现拖延出现在我身上。要知道,我是个提效专家啊,他人的拖延问题在我这里都不是问题的!我立刻启动了行动力失效的若干应对方式:

    • 拖延,是因为看不到激励和价值;
    • 拖延,是因为启动的初始能量不足;
    • 拖延,需要臣服并求助;
    • 拖延,要设置小目标快速改进;

    但是,整体没有改进,行动效能还是处于极为低效的状态,只好去梳理期待了,因为拖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进入到恐慌区而导致行为失效,将自己送入尴尬境地的就是那不切实际的期待。我的期待主要有以下几条:

    • 我希望能报答知遇之恩,所以一定要拿出我的全力写一本最好的书,让T老师不至于失望、不至于认为自己看错人;
    • 我希望让编辑少花点时间,所以我就在尝试着把书写得更符合书籍的样子,而不是课程的样子;
    • 我希望能够把每篇文章都做得非常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因为我写东西通常很干,不调整的话就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用户的喜欢;
    • 我希望能够尽快完成,时间方面让自己紧张一些,其他和书籍推广相关的伙伴就可以更轻松。

    写完之后,我郁闷了,和前面的W老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明明知道每一条都让我进入恐慌区,都在挑战我的能力极限,但是却不得不这么做。整个过程就是死循环,越想给出最好的,表现得却越烂

    3

    一定是哪里做错了!

    最终我还是求助了T老师,把自己的死循环给暴露出来。T老师笑了,他只说了一句话:“永澄,你不是讲过关于投射的世界观么?你不是说要因上努力么?”

    立刻我就全明白了!无论是写本好书、让知识的呈现符合书籍的要求、让文章能够被更容易看懂、让写作速度加快,我要的每一条都是结果,而我并没有分析什么可以带来这样的结果,只是在纠结结果,而没有考虑关键原因。

    如果分析原因,我可以得出一个基本是高概率正确的处理方式:首先,调整心态,自己有10分的东西,给出6分就够了,不见得要给15分,毕竟,我的能力给出6分的内容,很多人就已经能够受益了。其次,可以先按照思路把书写完,接着由编辑提出意见再改一遍,然后再由营销提出意见再改一遍,这才是做事的方式,而不是把所有的操作都在第一次里完成。第三,真正想要让用户看懂,根本就是要慢下来去书写,让用户反复检验,参考高级心理表征的刻意训练,才是正确的方法。

    你看,瞬间问题就解决了。我自己还反复说呢:关注结果顶多只能得到低维度的最优解,而我却依然会掉入大坑之中。

    W老师也是一样啊,不想让自己团队失望是个结果啊,但他也没有在原因上努力,而是直奔结果方向而去了。我们使用黄金思维圈来看看W老师的决策过程:



    如果“不想让团队失望”被当作Why的话,那他自然会去思考How的问题,但是由于在负面能量和压力的作用下,通常都会期待快速逃离现状,因此在How上的思考根本就不够,就会随意地投放What,也就是低标准地投放课程,因此他会不断被锁定在恶性循环里,甚至出现对恶性循环的路径依赖。

    如果“不想让团队失望”是What的话,也就是必然因为一些什么原因,让自己出现了这个现状,那这个结论背后的Why和How是什么呢?往问题的根源向上追溯,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根源不还是在那张倒U型曲线么,生活在谷底的W老师还以为自己在U型的顶点呢,这个判断错误,必然产生若干的错误决定。想想看,如果真的明确自己的位置,让团队不失望的方式就是坦诚,告诉大家:目前团队能够给大家的并不多,因为长远来看,必须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来扎实成长,而不是再为了团队生存而饮鸩止渴。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情感共同体,如果我们不能达成同样的利益,就要彼此解放,没有必要共同把船推翻

    这才是真正不让团队失望的方法。

    你看,我和W老师都一样,由于整个思维没有清晰出来,对很多关键环节定价错误,自然陷入低水平的勤奋之中

    4

    改变,从认知和信念开始。



    我们来看看通常的谬断或者说定价错误出现在哪里。当你做一件事,有稳定的、通用的、更高概率正确的认知时(也就是成甲老师提到的临界知识的概念),就可以调用这些认知去对应思考。要知道,思考是很简单的,一些框架、一些模型、一些底层规律,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想的清楚。

    这是理性过程,它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认知,即必要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如果缺乏认知,人类的认知模式会自动搜索过往经历形成的判断,尤其是去找那些被固化的信念,可是,自己的经验实在是太狭隘了,它真的不足以解释所有问题,越是调用经验或者调用了信念,就越容易掉入深坑

    比如说有些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他的童年经历会形成一种充满不安全感的判断,甚至可能形成信念:所有的争吵都是对我的伤害。这是经验、也是信念,信念比经验更可怕,因为人们会坚信不疑。所以,当这个孩子成年后,他遇到任何的类似于争吵的事情,比如说辩论、讨论、思维碰撞,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保护自己,从而做出持续恶性循环的决策。

    另外,以我写书为例,由于缺乏认知,我就会自动调用(这个自动的过程,我很难觉察)过往的信念支撑(因为要避免自己犯错),有一些不应该被启用的信念被激活,比如说:要感恩,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感恩;要快,只有快别人才满意;要全力以赴,否则别人觉得你不真诚。天啊!这些底层信念不见得都是错的,但是它出现在不合适的地方就会带来大坑。这里犯错了,拖延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总结要点,别再掉坑:

    • 要持续学习各个领域的认知,尤其是通用、核心认知;
    • 在遇到困难时,要抓紧判断是否启用了错误的信念系统;
    • 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尝试用唯一操作系统来解释世界(世界观);
    • 越是遇到和自己认知不同的,越不要抵触,否则限制自己;
    • 死撑是愚蠢,只能得到当下的面子,认错才是成长的关键。

    希望W和我的故事对你有帮助,偷偷告诉你,W也是我。掉坑了,不要作茧自缚,不要长待,要自救、要示弱求助他人,要认错。改变,从信念开始;犯错,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是什么信念出了错,改掉它,成长就会到来!


    这次出差,有了巨大的认知调整,反复跟团队沟通、交流,很多策略要做出调整,因此,整体状态正在慢慢恢复。我已经连续四天没有按时推送了,很多伙伴可能都要放弃我了……从明天开始,我会恢复到原来的节奏中去。不过,我心态还好,毕竟要有一些不确定性,有一些失控,可能看到更美好的景色呢~

    今天是4月1日,我要送你一份大礼!我把古典古少侠、结构思考力李忠秋老师、学习大神战老师、大长腿秋叶大叔、我的教练启蒙导师顾敬松、好基友彭小六、看透行为趋势的李海峰老师、团队搞的嗷嗷叫的任博老师、特别会演讲的叫我龙兄、温暖声线的大神小川叔……一共有18个,我把他们全部送给你,让你看看男神榜样!在我后台输入:我要男神,把他们带回家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广羽三的时间磨合:用what-how-why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准期待;用系统思考找到业务环节的关键点,课程质量;用二八法则对业务进行分割,对自己和团队进行分工甚至外包;用复利模型进行定位,找准发展发现;用安全空间进行团队人才储备与技能完善。这正是《好好学习》最后一章临界知识综合运用的案例。
        易仁永澄: @右见林 被你发现了!

      本文标题:永澄:一切改变的出发点都只有一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hi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