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shu)声”。
丛木,也称荆。荆,荆棘也。
带刺,可致苦痛,所以楚字才有痛苦之引申之意。
丛木稀疏,楚字才有清楚清晰之引申。
字形上,
楚字从林从疋(shu)。
注意,疋非足。
篆书字形,很多人把疋写作足。
把疋与足混同为一是大错,是不负责的行为。
甲骨文金文的造假者都错写成了把疋写作足,自己暴露了。
疋与足
两字的很有联系,因为都与子有关。
子字本义是种子果实,从囗(wei)屮(che)声。
屮,艸也。
囗是圆形,象种子之形。
子就是草木的果实,引申为人子,动物之子。
子成熟充实完整者,为足。
足是成熟果实,引申为完整。
足月而生的孩子也称足。
注意,足字为什么有腿脚的意义,是引申。
孩子出生的时候,头先脚后。脚出来了,就完全了,就足了。
由见到脚而得以完全,渐渐赋予了足字脚的意义。
然后,许慎过度解释的为脚,足字就误导成了腿脚了。
子不完整者,为疋,字形为半开的足,意为半足,即不完整的足。
疋是不足的子,引申为弱小。
知道了疋字的本义,再回头看楚字就一目了然了。
楚,是不足之木,也就是弱小、杂丛而生小灌木林。
楚地,其实是杂木丛生的地方。
《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
此诗以乔木比于游女,因为江汉难渡而不可得。
于是只好回头去砍杂乱丛生灌木,切碎喂马。
言外之意,找个一般女人过日子吧,别惦记美女了。
这是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诗中的楚,就是小灌木丛。
衣冠楚楚一语,也源于《诗经》。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蜉蝣集结在住处那里,看到它们的弱小羽翼,产生联想,发出感慨,感叹自己的境遇。
於,集结停留。
归处,住处。
衣裳楚楚,是衣裳不足遮蔽身体之意。
后来,演化为衣冠楚楚,反被用于表示衣着鲜亮。
可能是世人太喜欢楚楚这两个字的缘故吧。
楚楚,本义是柔弱、短小、半遮半蔽的样子。
衣冠楚楚,衣服半掩半遮的样子,这个画面应该可以脑补出来。
楚楚动人的样子,同样可以脑补一下。
难怪动人,必有吸引眼球的感觉在那。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地弱小,而且是些散户。
但使富强的大秦灭亡的,一定是楚地。
秦地,从禾,富饶之地。
楚地,草木丛生之地,荒芜之地。
楚灭秦,其实是野蛮消灭文明之意。
这是规律,劣币驱逐良币,野蛮消灭文明。
然后,野蛮生长为新的文明,再被另一种野蛮消灭。
纵观人类的历史,信也。
清阳于2020.8.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