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广为传颂,“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由此可知自谦是需要资格的,表示一下谦虚甚至不是我们普普通通老百姓可以的。
难怪英国撒切尔夫人有次召开内阁部长会议时候,毫不客气的指责某位部长,“你还未到可以谦虚的程度。”
我们虽然不能如哲人伟人这样自称无知,可是保持自身局限性觉察非常重要。觉察就是心里明白,但是不要说出来,因为我们的确缺少说出口资格。
就好比成功人士可以嘲笑自己当年出丑,如俞敏洪四处宣传自己大学没有谈过一次恋爱,甚至拉手机会都没有;没敢竞争一次学生干部,哪怕是班里小组长也没干过。之所以如此因为比他牛的北大同学不多,甚至班长等都在自己手下。咱们不能说,但是一定得暗暗的想,还得拼命使劲的想牢固。
首先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时常处于不自知中。由于生存的必要,我们习惯了惯性自动思维,维持着日常活动,这意味着我们高度依赖过往经验生活,处于毫无自知之明之中。
当我们辛苦忙碌,为生计奔波,疲于应对,哪有奢侈的时间思考自知之明。如同辛劳的农夫,天天是干不完的农活,没有精力思考多余的事。
我们习惯于经验生存和生活,这不是我们的感觉以及臆测,有着科学研究证实。津巴多教授告诉我们,“启示策略的使用,意味着我们用经验而非逻辑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动用思维能力,最简单事情采用重复尝试,专业问题采用算法即公式和程序解决,而对于极其复杂的、主观价值判断的、算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采取启示策略,这一切,归根结底源自经验法则。
比如,工作中组织一个重要会议,习惯做法是“问问人家如何办好的”。解决一个难题,会参照别人“类似事情如何解决的”。难怪参观学习、考察指导如此重要,其实心理学中观察学习、替代学习、模仿学习,也正是如此。
再比如,以“专家”身份出去参加一个评审会议,首先需要考虑时间可行不,回来时间大概啥时候,不能耽搁正常工作事情,这就是“逆推”启示策略。评审招投标资料时候,其实就是“类比”策略,各家资料的计较,与头脑熟悉的规则比较,甚至对于费用也参照类比看看合适否。至于“分解”策略,天天运用而不知,比如出发县区首先考虑交通方式,是开车呢还是坐车;而后计划时间,出门返回大致时间;再后工作时候专业技术运用。这些其实都是具体化、分解化的过程。
而这些所谓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真的不是运用逻辑分析,更多是依赖过往经验法则。因此,自知之明是多么的不容易。
也许,普通人来说,有了自知之明甚至都不会生活和工作了,如同必须的拐杖,扔掉了就成了健全的“残疾人”。
其次,当我们承认自己无法拥有自知之明时候,才会偶尔、侥幸、做梦般知道“人贵自知之明”,这就是觉察。
什么时候觉察自己呢,也许就是窘迫时候,被抢白时候,尴尬时候,只看到人家头发少看不见自己秃发时候,这个情景下可以借助外力明白原来要有自知之明啊,就算是难得了。
认识自己的局限和自知是极其困难的,请相信我这句话。
那些熬夜不睡的,痴迷游戏的,醉心手机的,惯于懒惰的,浑然不觉的,知道但是无法改正,其实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因为这种所谓自知不过自我安慰,仅仅合理化解释罢了。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也许就是努力身处正常环境中,有个良好的支持系统,有人不怕得罪坦诚指出问题所在。
这样的人不容易找到,也许除了诤友,就是家人了,可是即便指出来很难以接受的多,更无论改变了。
例证很简单,如果人人具备自知之明,哪里还有教育家,更不用说心理医生了。
因此,对我而言,千万别奢谈自知之明,努力看见自己稀疏的头顶上那片日益丰盛的“亮顶”就好。
作业:谈谈您对以下两句话的体会(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