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新视角】《论语》心解(1)

作者: 明空如月 | 来源:发表于2022-11-27 18:04 被阅读0次

    近日在写作《视角学概论》“训练视角之他山之玉”相关章节的过程中,通过对儒家修心功夫的深入解析,对于儒家文化有了一些更深的体悟。《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甚至成了“国学经典”的代名词。特别是《论语》,是对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直接记录。历来有不少对《论语》的解读皆侧重于儒家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日常运用,而从“仁”之本体的角度进行解析的比较少见一些。当对经典的解析越来越通俗化之后,其原本所蕴含的至为珍贵的“道”之智慧就会在无形中隐没不显,因此,我们在今天学习儒家经典,不仅需要通俗化的解读,也需要从儒家根本之道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发现更多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新营养。有感于此,遂决定尝试性地结合视角学思想来解读《论语》,解读儒家仁本之道,供朋友们参考。

    《论语》题解

    【论】字,读作“lún”,为《论语》所专用。论者,经纶也。论语,即以仁本之道而经纶济世之语。

    论语,承载和传递的是儒家仁本之道的智慧。

    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归仁”,是所有儒者的至高理想。

    何为仁?在孔子眼中,“仁”是不能用任何概念“定义”的,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孔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解释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但如果将“仁”局限于这些解释,就无法更准确地领悟孔子对于“仁”的深心追求。

    也可以说,《论语》即是一部“仁语”、“仁经”、“仁典”,但即使如此,“仁”依然超越了《论语》中所有具体的文字阐述,而是流溢在《论语》中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和智慧。

    对《论语》的解读,亦将本着这样的原则,尽可能地略去具体的人和事,而还原到从“仁”之本体而发的“仁”之精神。因为所有具体的人和事,以及具体的语言、行为,皆是此“仁”之精神的“化身”。为了更深地领悟“仁”的精神和智慧,那么就需要借助一个个“化身”为“切入点”,逆向去探寻其背后的“仁”之精神和智慧究竟是怎样的。此方法可称为逆向溯源法,这种方法也是视角学反向观照视角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以这样的方式来解读《论语》,会有怎样的不同。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即孔子。同时也是“仁”之精神和智慧的代言人。所以这里的“子”,不妨直接解作“仁者孔子”,或“仁者之师孔子”。简称“仁”。子曰,即是仁曰。

    学,觉也。即仁的自觉也。学的过程,即是生命中本体之仁觉醒的过程。也是对仁的领悟的过程。

    习,知而行也,实践也,践习也、训练也,练习也。对仁有所领悟之后,就要进行实践和训练,在实践中检验,在训练中强化、增益、扩充之。

    悦,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仁的精神和智慧,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

    朋,有相同志向的人为朋。即有共同追求仁之精神和智慧的人。

    乐,在相互交流中彼此皆加深了对仁之精神和智慧的领悟,由是非常地快乐、开心。

    不知,即不理解、不明白。这里指不理解、不明白自己对于仁之精神和智慧的追求。

    君子,即以追求仁之精神和智慧为志向矢志不渝的儒家修行者。

    所以,整句话可以解释为:

    仁者孔子说:经常跟在老师的身边,从老师的言行和教导中领悟仁的精神和智慧,然后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体会和验证,然后不断地增益、扩充之,由是而体证仁之精神和智慧对生命成长和升华的无穷益处,这不是一件令人心生无限喜悦的事吗?有共同追求仁之精神和智慧的朋友远道而来,共同交流探讨学习仁道的经验和体悟,相互启发,相互助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呢?别人不理解自己对于仁之精神与智慧的追求,乃至有抨击、讽刺之语,但自己依然安住于清明的本心,求仁之心始终坚定不移,历各种逆境考验而弥坚,这不正是一个以仁为志向的君子的本色吗?

    学而篇作为最重要的全书之首,首先就提出了如何【学仁】的问题。

    作为立志追求“仁之大道”的学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学仁”。

    孔子在这里明确地阐明了【学仁】的核心方法:学而时习之。

    注意,学的前提,是老师的“教”。“教”,既包括“言传”,也包括“身教”。

    学,就是在听闻、观察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思考、领悟“何为仁”。有所领悟、有所领会,才是有所学。所以说,学,即是觉也。觉悟一分,学到一分。

    习,就是模仿、练习、训练、实践、体证。有所领悟之后,就按照自己所领悟的内容,去模仿和效法老师的言行——不是去模仿老师具体说的话、做的事,而是去模仿老师说话做事时的心态、发心,即隐在老师言行背后的精神和智慧。比如,自己遇到一件事,马上设想一下,如果是老师遇到这件事会怎么做呢?然后自己就尝试训练自己那样去做。经常这样训练,在训练中不断地加上体会和领悟,长久坚持下去,老师的智慧也就变成了自己的智慧。

    孔子在这里还说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现代人,如果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自己一个人学习、成长,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会影响追求大道智慧的信心。

    孔子说的第三点也很重要。第一点是说自己如何学习,第二点是说如何通过团体力量相互助力,第三点就是如何面对逆缘。特别是对自己追求大道智慧不仅不理解、不支持,而且处处反对、抨击、讽刺、阻挠的人。不要因为这些人的干扰影响了向道之心。如果是自己的亲人,就需要学会妥善地处理好与亲人的关系。既然自己学习的是“仁”的精神,那么首先对自己的家人就要以仁心相待,用无私的爱和奉献对待家人,当家人感觉你学习之后变得对他们更好了,他们就不会再反对了。对待其他人,首先仍然是以仁爱之心待之,若实在无法交流,相互无法理解,那就暂时先疏远一些也是可以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把自己带偏的人,最好还是离的远一点,等自己的智慧和定力达到其不论如何都再也改变不了时,再去影响他也不迟。

    下面在原文解读的基础上再延伸一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以能够实现呢?是因为“仁”为生命所本具,是生命本体之性德。换句话说,仁,就是生命之本,是本心内具的仁德。所以,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显发自己生命内在仁德的过程。觉的过程,就是对此生命内在之仁德不断领悟、明晰、明白的过程。习,就是不断练习让生命本具之仁德发挥作用的过程。老师是已经对此生命本有之仁德深入体悟和实践的人,其言行中皆体现着仁德的慈悲、智慧和精神。老师教的重点在此,学生学的重点也在此,学习和练习的重点也在此。这样才是真正的儒家仁本之学。这也是学习《论语》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新视角】《论语》心解(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sc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