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看到上面的这张图片了么?
如果你正走在这条路上,你的心里感受如何呢?
是熟视无睹?还是厌恶至极?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厌恶至极的,面对“垃圾”,我们都敬而远之。
可是有一个人,海外留学归来,甘愿做最美的拾荒者。
我们大家也因此记住了她的名字---陈立雯。
热点好像总是转瞬即逝,陈立雯这则新闻也是。
被新的热点代替,她的事迹就会无人问津。
即便如此,我还是坚定地认为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它不会被哗众取宠的热点潮流所淹没。
比如陈立雯身上所展现的品质。
我们看到她,赞美她的时候,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学习她。
也许是因为自己太过平凡了吧,总觉得海归是一种很厉害的生物,外表随时带着一种不一样的气质。

可是陈立雯给我的感觉不是这样的。
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扎着最简单的马尾,妆容特别简单朴素,放到人群中,甚至看起来会比普通人还显得普通一些。

可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看似再朴素不过的人,却为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从此,我不再把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作为成功人士的标配。
外在可以简单朴素,但内心一定要足够强大。
早在2017年,陈立雯就登上了央视《新闻周刊》栏目,当时白岩松评价她说:“希望像她这样的人再多一些!”
想一想,我们会希望什么样的人多一些呢?
当我们了解过她,我想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一张照片带给她的震撼与改变
很多时候,人生的每个遇见都可能改变我们的选择,从而改变我们的一生。
陈立雯就是这样。
她是2005届河北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后来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主修外国文学。
当时的她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就是做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像其他同学一样传道授业,工作体体面面。
然而,爱做环保志愿者的她在一次活动中看到了一张照片,就是下面的这一张。

她下决心做垃圾分类工作最初就源于这张照片带给她的震撼。
这张照片是被美国摄影师Chris Jordan的镜头所记录下来的。
正如我们看到的,这只信天翁的体内充满着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就是它们致死的原因。
当你看到平日里的信天翁,你就会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了。

难以想象吧,同样的,陈立雯看到这样的场景更是深受震撼。
当她看到这些信天翁的死亡居然不是因为猎人的捕杀,而是人类制造的塑料垃圾的时候,原本就热爱环保的她更是充满了对此现象的愤慨。
想到自己儿时的家园也是因为环境污染变得肮脏不堪,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不期而遇将她的心燃烧得火热,她也因此走上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
为垃圾分类事业挥洒汗水
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我们会把垃圾丢进垃圾桶或者垃圾箱里,但是我们从来不懂得如何分类丢弃垃圾。
与此同时,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并没有严格要求与限制垃圾分类丢弃。
我们完全不懂得垃圾混合处理的危险,于是我们渐渐忽略这一点,以为只要不乱扔垃圾,我们就不是一个破坏环境的人。
陈立雯的举动告诉我们,其实危害早已根深蒂固。
“只有垃圾分类才能解决焚烧和填埋产生的污染问题。所以,我就一直想,垃圾分类必须要推广。”陈立雯如是说。
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于解决垃圾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她放弃了原本的人生设想,踏上了环保工作的道路。
因此,硕士一毕业,她没有选择和其他人一样投简历找工作,而是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一个环保机构,打算一心一意搞垃圾分类工作。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她获得了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奖学金,跟着一位研究全球电子废物的导师进行了一年的深造。
之后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一年,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历史。
两年的国外留学生涯让她学会了从学术、社会和政治角度看待环保。
去年5月份,陈立雯学成归国。
回国后,她准备在北京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可是从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想法再三遭到拒绝,受到了重重阻碍。
从物业到政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通,她说,“为了推广垃圾分类,需要打通的环节太多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天还是眷顾这个努力的女孩的,给了她施展才能,实现梦想的机会。
不久后,中国扶贫基金会找到她,说河北涞水的南峪村毗邻野三坡风景区,正在发展山村旅游和民宿项目,村委会想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就是垃圾问题。
她视频中谈到自己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来到了南峪村,垃圾分类计划一提出,立刻就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
她自己带着垃圾分类的桶,来到了南峪村,开始了挨家挨户收垃圾的活动。

“我们第一次收垃圾的时候,就是一个片区,30多户我们用了一个半小时。为什么会这么长?
这是因为我们每走一户,我们不是去收垃圾,其实是去告诉老百姓,你有没有在用这两个桶啊,你知道怎么分么?
他拎出来如果垃圾分类不对的话,我们现场告诉他怎么分。
大家出奇地配合,没有人说怎么样,就是没人抱怨,都是在说,哦我知道了,我下次就不这样了。”
甚至还有两个60多岁的老大妈跑过来拉着她的手说:“姑娘我可能不知道怎么分,你告诉我,我就按照你说的做。”
不少村民居然主动过来说帮她分发宣传单,表示愿意改变旧习惯,对垃圾进行分类。
购买分装垃圾桶、编织袋,改造运输车、寻找堆肥场地,村名们帮她一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为了有资金在其他村庄也进行试点,她在网上进行环保募捐活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捐款支持。
但她说最让她感到意外与兴奋的不是这些捐款,而是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
“已经有人伸出手说,我可以帮你去找其他资源,我可以帮你去找有可能资助你们做这个事情的人或者钱。
或者甚至有些朋友说我可以帮你去找媒体资源,帮你们去传播这个项目,这样的话,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效果已经达到了。”
“别人对垃圾嫌而避之,她却将其视为珍宝;别人将垃圾分类停留在概念上,她却用10年时间将概念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都曾有过梦想,可是我们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却步,扪心自问一下,那些困难真的难于上青天么?
如果不是,就大胆去做吧。
陈立雯的追梦路给予我们两个启示:
一是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每个人都能做最美的拾荒者。

二是值得坚持的事情,就尽最大努力将它进行到底吧。
心若在,梦就在,我们还在,怕什么失败,失败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