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不尽的《红楼梦》......细读四大名著读书让生活美好
《红楼梦》:深情错付,晴雯之死,成了宝黛之间的一场玩笑

《红楼梦》:深情错付,晴雯之死,成了宝黛之间的一场玩笑

作者: 浮生漫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09:12 被阅读393次

    晴雯之死,是前80回最凄凉的一幕,又因晴雯挣扎着与宝玉交换内衣,成了最悲壮的一幕。

    晴雯可以瞑目了,她以为她所付出的真情,终于得到了回应。然后,她彻底放下了宝玉,“直着脖子叫了一夜”的娘,天亮就逝去了。

    这个如霁月彩云般清亮明艳的女孩,虽然生命短暂,但活得恣意,不枉此生。

    如果晴雯泉下有知,看到宝玉在她逝后的表现,估计会决绝地收回交换过的内衣,说:我看错你了!

    少时读红楼,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总是只记得住那些或美好或激昂的情节,无视更多直击人心的文字。

    还记得宝玉听到秦可卿的死讯时,“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这一情景,让读者生出无限遐想,各种猜疑和分析。脂批给出的解释是:“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

    我对这个解释是存疑的,宝玉如果有这等悟性,就不需要荣宁两公托付警幻来导引了。

    且不论宝玉为何吐血,至少可以看出他对可卿之死是发自内心的悲痛。

    听闻晴雯的死讯,宝玉又是什么表现呢?我们来梳理了一下他所有的言行。

    先是宝玉梦见晴雯来告别,在梦中哭醒,“恨不得一时亮了就遣人去问信”

    等到天亮,他就被父亲叫去赏花作诗了,终究也没能抽空叫人去问信。

    接下来就有意思了。

    近来研究心理学,对人在各种情绪下的心理有所了解。怀着对晴雯可能已经逝去的疑惑以及悲痛,宝玉居然还在赏花作诗会上表现优异,这太令人费解了。

    近几年,关于高考,每年都会冒出一些新闻来,尤其是那些即将临考或已经身在考场家人出现重大变故的新闻。这些新闻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人都会选择瞒着考生,因为大家都知道,悲痛会影响考场发挥。

    宝玉有没有影响发挥?显然没有。散场回家,“王夫人忙问:今日可丢了丑?,宝玉笑道:不但不丢丑,倒拐了许多东西回来。”这一笑一说,颇有得意之色。

    得意完了,终于有时间来关注晴雯了,听到小丫头说晴雯“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他关注的居然是“一夜叫的是谁”

    是了,是了,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在晴雯心里,我是不是最重要的。

    于是,因为他的执念,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晴雯一夜叫的,不但是他,而且还化为了芙蓉花神。

    晴雯真化为了芙蓉花神吗?原文是这样写的,宝玉问小丫头“他不知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一句胡诌出来的话,宝玉信以为真,于是就有了《芙蓉女儿诔》。

    每次读这一回,都有思考,作者为什么安排宝玉在写祭文之前,先写一首歌颂林四娘的长诗呢?

    写林四娘,是贾政组的局,目的是“以表其忠义”。这一次,宝玉大展诗才,写了一首被赞媲美于《长恨歌》的《姽婳词》,为贾政赢了面子。

    在作诗之前,作者表明了贾政对宝玉杂学的态度:“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了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这段话,也很容易被忽略,但却极其重要。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贾政也因为知天命,放下了对宝玉光宗耀祖的严苛要求。同时,也意味着父子间开始达成和解。

    在父亲面前不再拘谨的宝玉,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父亲潜移默化,学会了他追求形式的那一套。这就应了那一句话:我们终有一天,会活成我们讨厌的人的样子。

    前有父亲贾政歌功颂德作《姽婳词》,后有儿子宝玉附庸风雅写《芙蓉诔》。《姽婳词》是挽歌,《芙蓉诔》是祭文,父子俩如出一辙,挽歌没有哀伤,祭文也没有悲痛,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而自己则在这个仪式中得到安慰。无论是挽歌还是祭文,都与死者无关。

    看看宝玉是怎么来写这篇祭文的。

    “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先是考虑尽礼和别致,不流于俗套。

    “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这里考虑的是周到与诚敬,还是在追求形式。

    然后,就是怎么写好这篇祭文,“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不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吗?比如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有颜真卿的《祭侄文》。就连脂批也说:“诸君阅至此,只当一笑话看去,便可醒倦。”

    果然,宝玉的祭文无真情实感,因为他把偶然偷听到的黛玉给逗笑了。“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也曹娥碑并传的了。”

    黛玉啊,你可长点心吧,人家可是在读祭文啊,人家可是在祭奠可怜的晴雯啊,你怎么可以“满面含笑”地调侃呢?你在悲悲凄凄地读《葬花词》时,宝玉可是陪着你一起哭啊!

    听到黛玉的调侃,宝玉会不会生气?不会,他反而“不觉红了脸”,不好意思起来。

    在诗作方面,宝玉一直自愧不如黛玉,这一篇祭文,当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却被黛玉调侃了,不好意思也正常。

    然后,接下来的剧情,就远离了对晴雯的祭奠,宝黛二人专注于祭文的修改,变成了一场玩笑。黛玉还在玩笑中口不择言,咒了紫鹃:“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

    是啊,你们开玩笑,何苦又把紫鹃扯进来?

    黛玉依然没觉得自己有何不妥,终于引出了宝玉的咒语:“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何等聪明,一下就听出了这是咒自己了:“黛玉听了,悚然变色。”

    脂批告诉我们:“虽诔晴雯,实则诔黛玉也。”这就是所谓的一语成谶,口不择言的玩笑,最后应在了自己身上。

    作者写这一段是何用意呢?各位看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06e799afb00c:维干戈寥落之年,霜凄风紧之月,悲艳伤红之日,怡红院落魄公子含悲洒泪,唏嘘考答苍茫高天,感怀触绪,长歌当哭,嗟悼亡妻。思及奠祭之所非祠非堂,仅荒渚野陇,衰蓬枯草,怎不悲恨盈腑,愤怨塞胸?然一无香烛佳酩,二无乐奏拜毯,三无果品腊猪,四无陪祭献帛,仅拔茅以茹折柳插槐而已,终不免愧悔嗟泣,无可如何至矣!思及当初妹妹所作“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语,而今竟成譏言!浊玉泪亦殆尽,思慕感悼,岂有另备奠仪?凄恻哀痛,恨无瑶台仙药。然情真意切,足表诚心,望妹妹泉下息怨体谅。吾今实乃瞻前不能顾后,唯有以虔诚痴心感我知音。又记卿诗曰:“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字字句句,似沾泪血。
      • 06e799afb00c:诔晴雯是为诔黛玉做的一个伏笔。后文真的有一个诔黛玉的诔文。《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已经面世了,虽然还没有被红学界普遍认同,但读其书中内容,确实接近曹公原本。那构架和思路外人是极难做到的。
        九十八回 系新绦喈慰失意人 拾旧帕悲悼寂寞骨
      • 易恒40:晴雯实则是黛玉的替身,诔晴雯实则是诔黛玉,这是曹公一向的艺术特色,晴雯在十二钗中排首位,袭人排第二,这也正是宝玉心中的地位,但贾府都把袭人作为头牌,因袭人是宝钗的化身。晴雯死了,宝玉怪袭人告的密,在诔文中,宝玉也毫无隐瞒地表露了他对袭人和王夫人的憎恨。诔文用情之深,远超对一个丫环晴雯的爱,这份爱也只有黛玉才消受得起!可以说是宝玉提前为黛玉作好祭文,真正黛玉仙逝之后,曹公定不会再作一篇比祭晴雯更深情的诔文了。
        浮生漫读:@易恒40 宝玉因晴雯而憎恨王夫人和袭人,也太狭隘了。
        易恒40:@单亲妈妈灵叶 何以见得?
        浮生漫读:@易恒40 这样理解,不但低估了曹公的境界,而且低估了宝玉的境界,更削弱了经典名著的意义。
      • 与心幽欢:欣赏才情,感佩才华。珍爱红楼梦微信公众号,真诚约稿,期待你的支持
        浮生漫读:@与心幽欢 谢谢支持,但我已发了自己的公众号哦。
      • 西坡公子:分析的有点道理,从第一次听可卿死,到金钏死,到晴雯死,听的多了,他也就麻木了,到最后黛玉死,也不过是到潇湘馆哭了一场。
        出家,只是他的宿命!
      • 湘月de旅拍:对宝黛钗,红楼种种情爱都没有兴趣。世间难得专情二字~
      • df847334884d:写得很好

      本文标题:《红楼梦》:深情错付,晴雯之死,成了宝黛之间的一场玩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hd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