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多数人被动生存,少数人深度生活

多数人被动生存,少数人深度生活

作者: 夜白2333 | 来源:发表于2017-09-20 18:25 被阅读23次

    首先要阐释的是深度生活的概念。这是相对于碎片化、浮潜式生活,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处的生活而言的。浮潜生活的特点是忙碌于各种大众媒体之间,收收微信,回回邮件,看看视频网站……以这种周转忙碌的方式完成生活和娱乐。

    现下最热门的视频传播方式是视频,比如一条和梨视频。人们更原因去观看和转发这类视频是因为它耗时短,仅需要集中三分钟的注意力就能完成观看。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极短,用流行的方式来说,就是“碎片化阅读”。这样的场景最常发生于上下班的地铁中。你可能在看一篇推送,没过几分钟,收到一条有趣的微博,就转战微博。再过一会,朋友发你一条搞笑的视频,你又转战微信。在个个软件中切换娱乐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次又一次打断你的注意力。就像家长们常说“脑子常常不用小心锈掉”,长期处于短时注意力切换的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难道不也会下降嘛?

    这是在娱乐上的浮潜。而在工作上,我们常常也无意识地采用浮潜的方式。

    一个小测试就能说明问题。当你在处理手头的工作时收到一份邮件或微信,你会马上点开它吗?如果会,那你大概率就处在浮潜工作的方式。

    浮潜工作有怎样的弊端值得我们思考。举个例子,当你正在处理一份财务报表,此时收到一份邮件(无论工作或私人),你立即打开并处理它,就中断了处理财务报表的进度。而这种对数字敏感、需要连续性计算的工作,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打扰,①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重算、漏算;②会花费比一次性完成更长的时间;③你可能会因为①中提到的重算、漏算而感到烦躁和疲累。以此下来,一天忙碌地浮潜工作8个小时,你会发现你既非常疲惫,又没有正真完成多少工作。这其实和上学时候做数学题或者写作文时非常不喜欢被人打扰是一个道理。那为什么不选择深度工作,即一次性处理完财务报表,再去统一处理邮件、信息的方式呢?

    深度生活,包括深度工作和深度娱乐,就是相对于浮潜生活而言的,一种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做事,事半功倍的生活方式。

    深度工作,除了效率,更可贵的是满足感

    我第一次尝试深度工作就获得了相当不错的体验。一天开始,首先做最重要的工作。期间收到过几封邮件和微信,我估算了下,完成手头工作最多需要1-2小时,而通过邮件和微信方式联系的人,即使是工作内容,也不会是很紧急的那种。(这是我高中老师“逃避”各种杂事的经验:一般真正紧急的事,别人往往会电话通知你,而不会采用信息、邮件等可能产生信息滞后的非即时联系方式。)当我做完最重要的工作,我又开始以重要性降序完成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期间没有来过电话)。当一天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结束,我计算了下时间,也就是4个小时后,我统一查收了微信和邮件,完成其中(看完后证明的确不紧急)的工作内容以及其他回复工作,总共花了不到30分钟。也就是说,总共4小时30分钟,这一天的工作我就完成了。

    注:当然这4个半小时对工作要求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工作相当多的时间会花费在开会上,林林总总再有一些杂事,才凑到8小时。也有一些工作,本身就是需要不断地浮潜工作,碎片化的时间,也不用强行去深度工作,反而影响工作质量。

    完成工作后,我以两个整段的时间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

    晚饭前,我最后查收了一次邮件和微信,除了紧急内容需要立刻完成,其他就记在日程表上,明天完成。

    这样晚饭后的时间就完全是我私人的时间。除了和朋友聊天和获取新闻资讯,我一般都很少会打开社交媒体,对于工作更是严禁入内。那么从晚上7点左右到10点半,我会有3个小时可调控、非常安静的时间,在一天的工作学习后舒缓心情,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之后我总结当天经验,调整了一些细节。

    ①在工作前最好准备一个安静的场所。

    人一次性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未经碎片化生活宠溺而剪短的话,至多也就是1-2小时。

    但如果工作环境吵闹,注意力不免被打扰。这也就是我们会看到各国很多作家会专门开辟两三个月的时间,租一间林间小屋进行创作的原因。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举了一位教授(具体头衔我记不太清了,总之很牛逼就是了)的例子。他会把一年中的所有授课内容都排在一个季度,并在这段时间让自己尽量保持很容易被找到,解答学生各种疑惑的状态。一年中他也会有几个月住在山林中的一座塔内,做实验研究,完成论文,简单来说就是深造。在这段时间中,他保证自己尽量不被找到,以最大程度地集中注意力。(当然他这段“消失”的时间会提前和身边人打好招呼,免得一不小心成了失踪人口。)

    如果有条件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工作自然是最好的。没有的话我建议可以对令你分心的事做人为阻挡。如果是学生党在宿舍,我建议可以安装一个门帘阻隔视线,使你处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更利于产生安全感并集中注意力。另外必备的是耳塞。摸索中我尝试了许多品牌,隔音效果和舒适性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可以的话也建议大家多买几副试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寻找过程中我发现很神奇的一点是,有的入耳式蓝牙耳机的隔音效果比耳塞更甚一筹,甚至能做到带上之后别人叫我好几遍,我却完全没听见的效果。)

    ②划好输入和输出的风水岭

    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需要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搜索资料的情况。我以前写文章的时候就喜欢边写边搜索。写到哪里觉得需要补充了,或者觉得逻辑不对了,再去看看别人的见解或知识,往往成文需很久,并且当中会出现几次悖论和不协调的情况。

    我现在的习惯是一手网络,一手笔头。在完成一篇文章前,先就主题写下自己的主要见解和行文思路、结构。(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就去看他人的方法,很容易被带跑,忽视自己本身观点的合理性。最后成文是发现是一篇集合他人观点的文章。)然后我会搜索别人的观点整理下来。有的观点如果非常独到,我甚至会查阅它的第一手信息(比如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某某在某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出这一观点,我就会找到那篇原文去看。因为引用者根据自己的主题用了这一例子,但在原文中,这一观点说不定会有更深刻的阐述。)这是一个知识集中输入大脑的过程。

    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进行综合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有失偏颇的?哪些是互为补充的?这一思考的过程是一种信息的整合。如果说大脑是一个书柜。你就是把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整理、再创作成册,放入书柜中。

    最后再下笔时,因为已经有了完整的关于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的“小册子”在你脑中,也就很少需要再去网络搜索。行文也会更为流畅,写作速度也会提升。这也就是知识的输出。

    严格分离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会非常有效地提高写作效率。相信对大部分其他工作也很适用。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其他工作,也是我近期的尝试。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在“输出”时喜欢边听音乐边工作。我以前也觉得这能舒缓情绪,让我能工作更久。但事实证明,它在舒缓了情绪的同时,也“输入”了更多声音,的确让我工作更久,不过仍然只完成了相同量的工作,可谓得不偿失。

    以上大致说明了深度工作的益处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细节。但我觉得,深度工作带来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在深度状态,你至少能1-2两天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且是吸收、整合知识式的精读,假设每周完全放假一天,一周至少就能精读3本书,一年就是156本,足以形成非常大的知识体系。这种内在的提升很容易让人形成自我认同感,俗称:有底气。

    一个人一年内使用浮潜工作的方式,非常忙碌,但效率低,成果少;另一个人一年内使用深度工作的方式,一般忙碌,并且效率高,成果多。大家自然会选择后者。

    并且以我的亲身试验,我会告诉你,这种深度工作的放式,尤其是结合了深度娱乐后,由于其实实在在的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甚至会产生一种上瘾的感觉,让你不由自主地继续以一种向上的状态生活下去。

    深度娱乐,弥补了浮潜娱乐带来的愧疚感

    这两年综艺节目火爆,很多人多数休闲时间都花在看综艺和讨论综艺衍生的八卦上,甚至会因此将很多工作时间挪用至娱乐。身边的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感觉每天上完课就是看看综艺、电视剧、刷刷微博、睡睡觉,一个学期下来什么都没做。娱乐本来是劳逸结合的事,现在却带来了愧疚感。

    有大段时间时看娱乐节目,只有少量时间时看短视频(比如这两年盛行的5分钟看完某某电影)、刷微博……付出少量精力和注意力,看一些轻松有趣的内容,固然有益于放松身心,但这种东西和喝酒一样,只是小酌怡情。

    这种娱乐化产品刚出来时,我也出现过追剧追综艺日以继夜,甚至放松自我,懒散拖延的状态。我现在也会追一两档综艺,看几部电视剧,但这只占我娱乐时间的一部分。因为我发现:一段时间放纵自我后一无所成带来的愧疚感逼迫我去进行一段焦躁不安急于求成的密集工作,密集工作的疲惫又会使我再一次投入完全放松娱乐的怀抱……因此形成一次又一次恶性循环。

    后来我总结了一些深度娱乐的方法,才终于走出这一死局。

    不是说深度娱乐更好。通俗来说,深度娱乐就是有非常强的参与性(由此需要非常强的注意力)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娱乐。如果一直在深度娱乐和深度工作中转换,你的注意力就会不断地集中,虽然有利于增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但也像拉紧的皮筋总会绷断一样,不利于整体的循环。以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浮潜娱乐和深度娱乐五五开会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我采用的深度娱乐方式:

    ①锻炼

    工作强度比较打时,我会选择饭后半小时后去散散步,舒缓一下心情;工作压力比较小时我会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慢跑。这段时间,我或者是思考一些困扰的问题,或者是“三省吾身”,或者是带上耳机听听有声读物。

    这不仅会让你轻松,而且形成习惯后有利于健康。其实在运动中比较舒适的方式我觉得是游泳,既不出汗,又有一种漂浮疗法的感觉,还可以调整仪态体型。可惜就是一分心容易游到撞壁,又不能在水下带耳机。

    ②电竞游戏

    很多人觉得打游戏是不务正业,我持相反观点。其实游戏对大脑的调动性非常强,你需要不断地计算(比如敌人的走位、位置、策略)和操作(非常好的手脑协调能力训练,其他这样的训练还有学习一门乐器),其中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打游戏又常带来一种非常爽的感觉,着实为一种不错的娱乐。前提是你控制好时间。

    ③参加活动

    这里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是与朋友一起聚餐逛街,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参加一些展会或者同好会等社会活动。与人交往、交流是纾解压力的一大方式。社会是人的集合。参加活动自然会加强你与人的联系度,无论从交友还是学习处事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结语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由深度工作和深度娱乐集合而成的深度生活。

    这样的生活相对于目前大多数人被网络这一工作所牵制,被动接受的碎片化生活相比,更加高效而满足。实践起来难度不大,形成习惯也不需要想象中那么大的意志力。也可以每天增加一些深度生活的时间,循序渐进。

    至于深度生活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改变,对于个人,只有时间能证明。如果想看看别人的一些成功案例,这里也有一些参考书目:《深度工作》、《刻意练习》等。

    以此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数人被动生存,少数人深度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no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