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869545/9cec3856e10ab745.jpg)
月亮和六便士,永恒的话题。人终其一生,到底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园?现实的或者理想的。
我想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人不能。我们认知的世界如同一部大型的永动机,渺小如草芥。在三维里空间里,我们该怎么才能跨越时间的鸿沟,那么地恰如其分,不早不晚地找到自己的卯或者榫呢?
(一)“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内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似乎诗永远在远方,生活永远在别处,每个人心中都激荡过这种逃离的情绪,对安稳的逃离,对苦难的逃离,对现在的逃离,夹杂着对平行世界另一种可能的幻想。也许那个世界有另一种安稳另一种苦难,然而对这些成人之后依然留存着出离之心的人来说,那些普通人惊惮的未知是回归家园的路,如同出埃及到上帝许诺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基督教说人一生下来就有寻找另一半的天然性,如同寻找身体中失去那根肋骨,格式塔心理学所说人都有完型填空的本能。激励鼓舞引诱思特里克兰德抛却如田园画一样安详平静生活的就是这种本能的寻找和完型。这是第一步,抓住血液中的不安,正视这不安,最终出离而去。
(二)“有些人诞生在某一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未得其所,我们不能乐观的说,每个人充分释放出真善美的一面,有合适的途径,他必定能释放出助力世界的一面,这是理想的世界。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并非千里马却也在未必适合的槽枥间。思特里克兰德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远方在哪里?他说,你不知道,我只能画我必须画,他把我们今天鼓吹的做自己,做到了极致,不理会牺牲自己,牺牲他人,心中熊熊燃烧的火驱使着他向那轮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的月亮踉跄追索,就像任何宗教形象中,终极意义的神灵,都泛着的那轮光芒。确实思特里克兰德在一个人的朝圣路上拜着自己也不知道的神庙。
这是第二步,怀着朦朦胧胧的自我体认追索。
(三) 在与具有家的意义的灵魂上的归属相遇时如何相认,像一见钟情的爱情般电光石火?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反而将所谓的爱情放到了一边,是的,在伟大心灵追索终极的美的路上,其他一切无可匹敌。
他的三个女人,第一位是一个“原意为我做世界上任何事情,只有一件除外:不干涉我。”的标准妻子。第二任情人,是斯特里克兰所说的我需要她,生理上或者是创作灵感。第三个女人是和她在海岛生活的土著姑娘爱塔。
可以说思特里克兰德的路径是作为艺术家的生命路径,从最开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交易员,到潦倒艺术家,到真正只为艺术而生,陪伴他的女人亦是。斯特里克兰是如何辨识到家园所在,辨识出召唤自己的力量,辨识出自己倾尽一生应该寻找的方向的,我们无从所知,面对如同神灵附体一样的宗教意义的召唤时,是怎样知道“就是它了”的开悟,危险而幸运的可遇不可求,如同佛陀在菩提树下。
这是第三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得证。最后,在海岛,在原始的伊甸园,在木板房和眼盲的时候,他终于能只留精神作画,拜会并描摹他的月亮。
(四) 最动人的细节竟然是那个永远惹人发笑的真实的蹩脚的画家,看到斯特里克兰为自己妻子画的裸体肖像画,是怎样的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才能让他忍住羞辱愤怒,本能的嫉妒和复仇,放下准备捣毁的工具,最终静静离开。
他说的是“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艺术的震撼,美的震撼,不否认我们的“大美无声”,有一种美,能封住任何人的口,只留在心中的撼动,我想那是更高级别的哲理性的震撼。而更多的美,需要我们怎么辨认呢?是一种唤起,是一种感应,是一种相通。需要能够品评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是天赋。天赋很随机,在这个似乎很可笑的荷兰画家德克身上嫁接着敏锐的艺术鉴赏力的天赋。他最早指出斯特里克兰的伟大之处,而后者也将他的生活摧毁殆尽,这个人物设定的用意是为了以平庸衬托伟大吗?还是伟大有伟大的牺牲,平凡有平凡的牺牲?
(五)月色,霞光,云影,日出日落。我们还如孩童时为各式各样的撩拨眼色的四时风物惊叹吗?娱目之色入眼帘,光影色彩,温度气味连带着触发的记忆,张开心眼,最终却只能像浮士德一样说出最简单的:“真美啊!”
有一次我们去机场的路上,一片银杏落叶黄,陆续几部车子默契地停下来,乘着现代机器,隔着窗子在一片金黄中稍作休憩,城市人的情怀只为那一地寻常的落叶......警笛响起,路边的车子如受惊的小鹿一哄而散,卷起一片枯黄。
繁华的都市商场看上去像一个永恒的春天,没有温饱之忧或者暂且忘记,甜丝丝的空气,到处都是笑意。橱窗的常新,伴随着高歌猛进的欲望,人和美如此之客气地隔绝着,像橱窗里一样被摆拍和虚假的美好。
在消费社会的包围里,有没有勇气走出虚假的春天,去外边可能的寒风冷雨荆棘丛林或者圣地呢?
我读完这本书后,正好遇上节后综合症,也被热切鼓动起来。要不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人生?只是这些终究是一时头疼脑热,没有非常举动何以非凡人?普罗大众里,我们终究是凡人。也没什么不好,月亮也有,六便士也有,在烟火气里偶尔望向永恒的月亮。
乡关何处?乡关永远在远方。
(六)文艺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瓦解生活的硬壳,微微透亮内心,未必鼓动每个人做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做孤高的抛却温暖生活的苦行僧,但是它提供了一个范本,比真实的人彻底纯粹。
尽管各大书店把这本书奉为主推书,我还是觉得作为小说不够精彩,倒是一些笔触,能够抓住一瞬而逝的形而上的东西,在这方面远远比不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可能也和我阅读偏好有关,有人喜欢瘦肉,有人喜欢肥肉,《生命》是瘦肉太多的五花肉,而《月亮》是那种肥肉稍多的花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