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作者约翰·D·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里奇福德,美国慈善家、资本家,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白手起家,成为十九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
#我们要看到,是那些真正能够指导我们,是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观念的伟大之书,它可以使我们爬上一座更高的山峰。——约翰·D·洛克菲勒
没读《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之前,我以为这本书,也是类似于《傅雷家书》那样的虚寒问暖的家书集。翻开目录,你会发现每一封信都有一个主题,38封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家书,让每一位渴望进步的读者醍醐灌顶。
这本仅有250页的小册子,我一口气读了2遍,可读性很强,每一遍读完,都觉得有很多新东西输入到我的大脑中去。我在看书时,划了无数横线与数不清圆圈。阅读时,仿佛眼前有一个小老头亢奋地挥舞着拳头,用力地演说,督促着你前进前进再前进。
第四封信的主题叫“天堂和地狱,不过一念之间”,老洛克菲勒真是个工作狂,把对工作的态度比做天堂和地狱,全书38封信,就这封信的比喻最强烈。在老洛克菲勒的快乐哲学里,工作等于快乐,热爱工作是一种信仰,没有工作就没有快乐。他骄傲地说:“我不有失业过”。
#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创造。假如你认为工作是有意义的,那么无论工作大小、成绩高低,你都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假如你不喜欢工作,那么任何简单的事情都会变得非常困难和没有意义。
#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每天天刚亮就要去上班,办公室还十分黑暗,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我的那份工作单调无聊,这份工作反而让我很开心,很着迷,甚至是办公室的一些繁琐小事,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工作的热情,就是这一点,老板连续给我涨了好几次薪水。
#工作是一种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快乐还是烦恼,假如你将工作看作是一种乐趣,那么人生就是天堂,假如你将工作看作是一种义务,那么人生就是地狱。
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态度,我常觉得的自己的工作是繁重的、压力大的、难协调的、缺乏创新的、无聊的。有时,我也会想换个换个岗位、甚至换个职业。认真审视自己的这种想法,其实自己是有逃避现实的成分。再仔细回想一下,其实,身边的人大多数对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平时抱怨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对工作热爱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人职业生涯停滞不前。换成老洛克菲勒的讲法,就是“有野心却不好好工作,总是对现有的工作挑三拣四,一直渴望获得一份完美的工作”的那些人。
#收入不是工作的全部,当你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的时候,就不愁没有理想的薪水,更重要的是你辛苦工作的最高回报,并不是薪水和收获,而是因为这份工作,你会成为什么。
读到这里,停下来想一想,因为这份工作,除了薪水,你会成为什么?
你会成为什么?你会成为什么?你会成为什么?我不停地问自己。回答不出来,那么接着读下去。我一时回答不上来,我的不自信显露无遗,对工作的意义缺乏思考。
#那些聪明人努力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让他们能够饱含热情去工作的,是一种更为高尚的认知,那就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份事业,而且非常迷人。
原来,工作的真谛是用热情、努力去赋予意义。只有领悟了工作的意义之后,才能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我开始尝试跳出自己的“本我”思维,把思维辐射周围的人群,我的客户、我的家人,我的同事。我审视我的工作,不再局现于缺点,专注于自己的优点。我,所学法律专业,拥有法律职业资格,这一点超过大半数学法律的人,更超过其他不学法律的人,用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同事、甚至同行。我从事金融行业10年,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金融知识相对丰富。用金融工具帮助更多的人解决资金问题。我研究投资,培养正确的赚钱逻辑,可以让家人过上更富足、更舒适的生活。
其实洛克菲勒关于工作的意义观点,与此前我看的一本书观点很相近:“工作其实是打两份工,一份为老板打工,一份为自己成长打工”。
书中,作为员工,洛克菲勒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同时,作为富甲一方的巨富老板,喜欢什么样的员工,洛克菲勒如是说:
#老板都喜欢认真工作,诚实上进的员工,会把升迁和加薪的机会预留给那些努力,对工作忠诚,愿意耗费更多时间在工作上的人。因为老板不是慈善家,他需要经营,公司需要盈利,更需要能为他带来更大价值的员工。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浓缩了洛克菲勒充满激情、自信满满的一生的所思所想,今天只是摘了其中一封信稍微思考了下。在今后的时光中,我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细细品味。这本书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我的所思所想,说的再多,哪怕再好也无法抵挡进步的你,建议读者买这本书好好看下。反正我工作不在状态的时候,会拿出这一篇《天堂和地狱,不过一念之间》。甚至我已经把相应章节复印件,悄悄地夹入了工作笔记本,随时翻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