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一篇《逃离阅读的“舒适区”(1)》中我先讲到了绘本的“舒适区”问题之一,便是家长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绘本所提供的单一认知表达与单一逻辑思路之中。
这种单一的知识理念灌输、单一的逻辑思路走向,容易导致家长不去思考文本中的常识“漏洞”与表达缺陷。单一的故事线并不是不可以存在于绘本的内容之中,但绘本更多的东西是需要向儿童展现物质现象的丰富性、社会情景的多样性、情绪感觉的复杂性、认知角度的全面性!
物质现象的丰富性——以绘本的内容载体张力是无法做到的,但有一些出色的绘本在深度做到这一点——《神奇的校车》。我们需要在绘本之中为儿童体现世界之大、物质之丰、人种之多、民族之杂……比如,我们画人物,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除了国外的绘本,我们国家对于人物的呈现是单调的。在《神奇校车》之中,国外的画家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物、民族与国家特点。
《神奇校车》而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中显得并不包容。另外,科普的丰富展现力,较之国外体现得不够完整!可喜的是,我们一直在改进,但我们有一点需要注意改进的是,我们没有办法逃出对于“天朝上国”的习惯性吹捧,还停留在对于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的盲目吹捧与冷知识灌输之中。
如,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坦白来说,《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本书的主题,对于我这个一直宣传儿童应对农业有一种基础认知与基本亲密感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主题。但是,在内容上依然做得不够丰富,但它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尝试。在此推荐一下。
中国绘本的舒适区在于对传统文化选题的盲目挖掘以及对于国外儿童心理学、行为分析学等绘本的盲目崇拜。
在当当网排行榜中,绘本前十名的,80%为国外引进版本。坦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而在这八种书中,竟然多数与情感认知、“情商管理”与家庭认知密切相关。但是,对于二十一世纪才兴趣的绘本文化,引进大于原创倒是必经之路。我们不必感叹怎么看到的这些畅销书多是国外引进版本,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他们所呈现的那个“世界”之上,我们家长能够做到什么——而这才是逃离阅读“舒适区”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以2019年1月的当当网绘本畅销排名为例,分析前十名绘本中哪些我们可以吸收,哪些我们需要注意避坑:
2019年1月当当绘本畅销书排行榜(1) 2019年1月当当绘本畅销书排行榜(2)《小熊和最好的爸爸》,这种动物人格化(把动物当成人去讲动物的故事)对于家长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这要求家长对于书中所讲述的场景,与现实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有效对接,让孩子把故事与现实能够有效的串联起来!国外的故事内容到中国有一些水土不服,一是在翻译上的语感不够中式口语化(总觉得读起来别扭),二是生活场景的布置与呈现不够中式本土化(需要进行解读与补充)。
但是如果家长不去做这些事情,仅仅把这些当成一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则无法直接让孩子们体会到故事之中,国外文化(或动物家中)与中式家庭之间那种共通性的东西。
《百年童话绘本》这一套书,坦白说也有问题,问题不在于内容,在于内容之于绘画上面的呈现。我实在不知道这种绘画风格到底有什么好的,很多画面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至少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们会对于人物面部的失调比例产生认知上的不适。真心不推荐!
《百年童话绘本》《我爸爸》《我妈妈》,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国外的这套书能在国内卖这么火爆,因为这是一个国外作者的个人家庭回忆录。
《我妈妈》宣传页“超现实主义”干嘛宣传这点?我不知道,我估计买它的家长十个里面有八个不懂“超现实主义”的意思。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最为深远。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取于百度定义)
而本书的内容是作者对于自己父母的回忆与印象,这准确地来说是一本凝结着作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回忆录。儿童看这一类的书,要结合对自身父母的生活场景回忆与总结,来提升对于本书的理解深度,学会与书共情,感受国内外的人们对于父母的共同情感。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正向并积极的引导。
《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套书里蕴含着哲思,推荐购买。
小兔子要上床睡觉了;它紧紧抓著大兔子的长耳朵,要大兔子好好地听它说。
“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问。
“噢!我大概猜不出来。”大兔子笑笑地说。
“我爱你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开得不能再开。
大兔子有双更长的手臂,它张开来一比,说:“可是,我爱你这么多。”
小兔子动动右耳,想:嗯,这真的很多。
“我爱你,像我举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小兔子说,双臂用力往上撑举。
“我爱你,像我举的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大兔子也说。
这真的很高,小兔子想:希望我的手臂可以像大兔子一样。
小兔子又有个好主意,它把脚顶在树干上倒立了起来。他说:“我爱你到我的脚趾头这么多。”
大兔子一把抓起小兔子的手,将它抛起来,飞得比它的头还高,说:“我爱你到你的脚趾头这么多。”
小兔子笑了起来,说:“我爱你像我跳得那么高,高得不能再高。”它跳过来又跳过去。
大兔子笑著说:“可是,我爱你,像我跳得这么高,高得不能再高。”
他往上一跳,耳朵都碰到树枝了。
跳得真高哇——小兔子想——真希望我也可以跳得像它一样高。
小兔子大叫:“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路,在远远的河那边。”
大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河,越过山的那一边。”
小兔子想,那真的好远。它揉揉红红的两眼,开始困了,想不出来了;它抬头看着树丛后面那一大片的黑夜,觉得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比天空更远的了。
大兔子轻轻抱起频频打著呵欠的小兔子,小兔子闭上了眼睛,在进入梦乡前,喃喃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
“噢!那么远,”大兔子说。“真的非常远、非常远。”
大兔子轻轻将小兔子放到叶子铺成的床上,低下头来,亲亲它,祝它晚安。
然后,大兔子躺在小兔子的旁边,小声地微笑著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 ……
这本书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是适合的,因为我们这一代父母已经不再吝啬于对孩子直接表达爱意!所以,把爱给具象化,是这本书绝对的优势体现。推荐购买。
《在教室说错了没关系》,本书强烈推荐,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在教室说错了没关系》但是,本书有一个问题需要家长们进一步引导。那就是,尽管文中说出,任何人都会犯错,犯了错误是没有关系,但是怎样看待错误本身,依然需要家长们在看书的时候进行正确引导。怎样注意错误背后的原因,需要家长引导孩子们思考。
《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这本书也是国外引导的书,里面列举的事例很多国内的小孩子有可能遇得到,有可能遇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在给孩子们读故事的时候,再多举一些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例子,安抚孩子们犯错之后忐忑不安的心灵世界。
《我不敢说,我怕被骂》《不一样的卡梅拉手绘本》强烈推荐,如果五颗星的话,我给五颗星。
但是,依然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看画中的景象时,我们需要注意它的绘画对于世界名画的借鉴,还有色彩不同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不一样的卡梅拉手绘本》但是,这本书里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之中的绘画也好,说话的风格也好,依旧是偏西方文化的。以上图为例,有过西方美术史基础的人,一眼就能看到这画借鉴了爱德华·蒙克的著名画作——《呐喊》。
所以,这一套书不仅仅适合孩子看,直到孩子们长大之后,依然可以让他们去找寻里面所蕴含的西方文化的经典符号。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系列》——不算特别推荐!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系列》坦白说,这一系列的书很有逻辑性,能够引导孩子们进行推导思辩,非常有意思。但是也有问题,这里面有一些推导的流程并不适合中国孩子理解,因为里面的线性推导,是基于西方饮食习惯的。这一套书依然中了我所说的“逻辑单一性”的坑,消解了思路的多样性。但是,练习简单的线性推导是必要的,所以这一套书可以买回来看一下。
《爷爷一定有办法》——强烈推荐!
《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书如果在我没有写关于犹太人文化与思想之前,我肯定是不推荐的,因为我并不了解犹太文化。但是,我去年在写完《犹太人是怎样思考的》之后,对于这本书还是比较有感觉的,因为这代表了犹太文化中的系统思维。物尽其用与创新思维,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比较好。家长在看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觉得用不上的东西还能够有怎么样意想不到的用途,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在分析上面的十种绘本之后,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的是,尽管绘本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在读绘本的时候,避免孩子陷入到阅读“舒适区”之中,享受这些书所为我们呈现的简单道理或线性逻辑之中。
我们说怎样让孩子们读绘本,并不是让孩子们自己阅读绘本内容就足够了。因为绘本给孩子们呈现的是舒适度极高的体验,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们的是,绘本的故事之外所发生的众多可能性!
绘本所呈现的简单与明快,永远不是绘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本质与意义——在复杂的生活之中,为孩子们呈现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用正向思维去对抗负面现象,才是他们(特指西方引进的绘本)所强调的真缔!
中国原创绘本,依然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经过我多年的编辑经验,总结现阶段中国原创绘本的问题如下:
(1)模仿引进绘本,但画皮难画骨——相关类型书籍:情商系列、儿童行为与心理等。
(2)贩卖中国传统文化,但忽视儿童的吸收能力——相关类型书籍:古诗、历史、民俗(旧时风俗)、传统故事、经典动画改编等。
(3)贩卖中国哲学理念,但寓意抽象,不好理解或“反智”“反逻辑”——相关类型书籍:(安的种子)之类、情商之类(偏佛性)等。
(4)地域性偏强,不够通俗化——相关类型书籍:南北方文化差异较大的书(如《荷花镇的早市》)。
(5)绘画功底不够,忽视细节刻画——这种粗糙画风的书太多了,市面上这种书已经泛滥了!不举例了,你看那些粗糙的线条就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绘本画者的急功近利之作。
下面分析为什么绘画风格一定要复杂细腻——
孩子们接触到的世界,要越具体形象越好,也就是越复杂越好;但孩子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如表达、绘画),是可以简单的(比如孩子们画的画)——但如果你依据孩子们呈现给我们那么简单的绘画表达,以为他们也需要这种简单粗糙的绘画风格展现给他们看,那孩子们将无法从已经简单化的形象之中,再通过他们的思考与努力,找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说得有点抽象是吧?直接来说,就是你给孩子们提供的东西,是简单好吸收的,他们就以为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像你给他们呈现的那样简单,他们就懒得去理解复杂的东西——这就是阅读舒适区的危害!
你以为用简单的笔法把一个复杂的东西提炼出儿童好理解的特点,用粗暴的方式展现给他们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种“提炼出事物共同点”的复杂事情。他们再看复杂的东西,将懒得去寻找共性,因为大人已经为孩子们把这样的共性给找好了,直接喂给孩子们。孩子们呢,只需要动动嘴巴,连嚼都不用嚼就能直接咽下去——方便、快捷,但对于儿童的能力提升来看,是有害的!
孩子的年纪越大,需要吸收的信息就需要相对复杂!
不要提心你给他看的书他会看不懂——这不是你所要担心的事情!你需要担心的事情是,这书太简单、太好懂了!
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这种意识,孩子喜欢看什么书,就顺其自然地大量购买他的阅读舒适区之中的书籍。让孩子去看思路复杂的书,甚至引导他去思考“你觉得不是他这个岁数应该思考的”问题,将对孩子思维的锻炼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绘本的相关症结还有一些书籍的推荐与避坑常识,下面一篇文章,我们将谈到小学之上的孩子们应该怎样避开阅读的“舒适区”这一关键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