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墨子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可以与儒学相提并论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一书记载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并通过详细的论述来说服读者。墨家学派博大精深,涉及方面广泛且深刻,是一门比较驳杂的学派,从中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其他学派的思想影子,墨子早期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刻,但后来对儒学和社会现状进行反思,创立墨家学派的时候已经转变为批判儒学。
同时,墨子站在小农层面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理论,但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些理想化的提议并得不到君主的长期有力的支持,但墨子身体力行地去推行它们,为此甚至创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黑社会群体”——墨家团体。同时,墨子也设身处地地从社会最底层百姓的角度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君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主流思想,墨家学派只流行了很有限的一段时间,就变得无人问津了。后来墨家学派的分裂也使得这个学派最终没能在历史的潮流中永驻。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墨家学派的许多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有借鉴价值,对当时的君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读墨子,对其中展现的“义”的思想,有些想法,略谈一二。
二、兼爱
其实很多人很喜欢把兼爱和非攻这两者放在一起说,但我认为,这两者还是分别存在很强的特点的,更应该分开来谈。
首先,兼爱在《墨子》中分为上中下三篇来详细论述。其中,《兼爱·上》主要通过讨论现在社会的混乱由何而来,所谓“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继而阐述混乱的根本原因是天下个人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进而说明圣人应该引导人们相爱,引出兼爱的道理。《兼爱·中》举了三个例子通过类比论证了兼爱的可实施性,并且强调了君主在推广兼爱时的作用。《兼爱·下》则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进一步说明兼爱的好处。通过选贤,择君的方面论述兼爱的作用,并且通过大禹、商汤的人的故事论证兼爱的可行性,是对《兼爱·中》的补充和升华。
从思想本身来看,兼爱本身可以说是很完美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就因为它的完美让它看上去不那么真实。兼爱本身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让每个人平等的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路上的陌生人你要当成朋友,别人的父母你要当成自己的父母,这种大无私的“义”正是墨子所倡导的。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与我们本身的诉求一定是矛盾的。人是天生自私的,但你现在对他进行游说的是一种无私的意识形态,这与自我的利是冲突的。
当然,这也是对传统儒家学派的否定。传统儒学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但到了这里,兼相爱,把所有等级,所有背景的人打散,平等对待,这无疑是对儒学的颠覆。甚至进行不负责任的对比,除了按需分配和自由劳动,这种社会模式已经无限接近于理想的共产主义。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是一种多么奢侈的想法。
但我们也要承认这种思想的优点,它提供了一种最为有效的减少社会矛盾的方式,而且可能也是成效最快的,但前期准备和思想工作耗时长见效慢,对每个人多是考验。
从书籍内容上来看,《墨子》一书在论证“兼爱”时采用的多是讲道理,举例子的方式。前面纯粹说教式的论证到后来利用君主事迹进行论证,都是为了能够宣传自己的思想而绞尽脑汁。而所选取的例子往往都是人们心目中的明君大能。“且不唯《泰誓》为然,虽《禹誓》即亦犹是也”“且不唯《禹誓》为然,虽《汤说》即亦犹是也”“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我认为,这样论证一方面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更有信服力,伟人效应影响下宣传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层人士,本身兼爱的思想就有可能使既得利益者产生厌恶情绪,但通过光明形象的诱导和虚荣心的驱使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抵触心理,使得墨子思想能够在上下阶级得到同样的认可。
而在《兼爱·下》一章中,后半部分由问答结构组成。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很容易使读者有更为清晰的脉络,对所探讨的问题更具有代入感,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解答又一次完美阐释了自己的主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