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的研究,我们会往往会提到一个东西,就是要做特征,一个年龄的特征。
之所以这样,它的一个前提,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个体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表现,大部分的个体都会表现出共同的特征,所谓让年龄特征,比如说,一岁的时候,他会怎么样?
一岁半的时候,他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能力,表现出什么样的一个特点来?
然后,2岁的时候,5岁的时候,7岁10岁,这样的一些共同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同时发展研究,也会也会很强调什么,个体差异。
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模子,同一个速度去发展的,所以都会有差异。
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往往就会设定一些标准,比如说,我们以一个共同特征,作为一个作为就是一个什么,身心发展过程的一个年龄。
和这个年龄接近,就表示个体发展,是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发展年龄,如果说如果说低于年龄,如果说它的发展低于年龄,就没有达到发展里面,这个是和真实的生理年龄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指的是,在人的认知各个方面会有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角度,他的年龄和真正实际的年龄,可能是会有差异的。
然后就会表现出,有些小孩子比如说,早期的时候, 有些就是走路早走路晚,然后,有些说话早,有的说话晚,有些阅读能力发展得早,一些发展的晚等等。
然后,如果做这种发展的实验的时候,往往就需要去以他的年龄,定义它的这样的一个,它跟发展年龄之间的差异。
这就是在发展研究中需要注意到的,并不是完完全全用生理的年龄去定义,有时候,需要去用这种心理的年龄去定义。
我们做一些幼儿实验,特别小的小孩,比如说一岁以内的,几个月的小孩,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因为那时候小孩,就完全不像我们成人有可以用言语指导,可以有这些行为的表现,怎么去做他们的研究。
当然,首先你可以去观察可以去做一些观察,做一些记录,然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去让他去操作,他能够动手,能够去运动了,能够走路之类的,然后,就可以去进行操作。
更早的一些孩子在做什么?
就是这里的偏好舒适,之前好像有好几组的报告里面,都有提到就呈现在视觉上,呈现成对的刺激视觉上成对的刺激,然后去记录,因而选择注视某一个自己的时间,这就所谓的偏好,他可能更喜欢去看,去看哪一类的刺激。
接触偏好,注视,有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叫习惯化,习惯化是什么呢?
对婴儿重复呈现相同的刺激,直到他们注视这些刺激的时间明显缩短,这就是所谓的习惯,已经习惯了,他就不觉得刺激是新鲜的了,他就会出事的时间就相对少了,这就是习惯。
当它的这种时间,减少到一定的标准的时候,就会给他呈现一个新奇的刺激,这时候,就要记录他对新奇的刺激的注视时间,有没有增加,或者说回升,回到原来的,那样的一个注意的时间,所谓的去习惯。
本来他已经习惯了,如果它能分辨出来,这是一个新奇的刺激,他就会更多的去关注他。
所以,这就是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一个基本的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