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是一位治学大家,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1910年生于江南古城无锡。关于钱先生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说在当时社会,当时的大家庭流行一种习俗。男儿一周岁时,为试验孩子将来的志向,放许多物件于筐内,由他去抓,称为抓周。最典型的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抓了一大把脂粉钗环,被老爸贾政骂为酒色之徒,钱先生抓的是一本书,于是取名为锺书。钱锺书的“锺”简化后作“钟”,但“锺”是“聚集”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感情专注”之义,如“钟情”、“钟爱”等。“锺书”的意思是“钟爱读书”。“锺”字简化后与“钟”意义想混,根据钱老先生生前意愿,应作“钱锺书”。
钱先生在无锡苏州读完小学、中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男考取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38年辈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围城》是钱先生惟一一部长篇小说。1949年后,钱先生专心治学,终成学问大家,以致1980年后在国内兴起一股“钱学”热潮。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它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 ,想挽留他,希望他进 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添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狂傲的同时,他有事耿直的,不为权贵所折腰。在“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参加国宴。钱钟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
钱钟书一生只钟情于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当时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但这第二种愿望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因为钱先生潜心读书研究,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说:“基石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甘于寂寞,不求闻达。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与钱钟书无关。
钱钟书留学英、法,谙熟西方文化,但从不以此为傲。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