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你空调昨晚开了一晚上,闹哄哄的,我几乎没睡,这个天气是不需要开的,加床厚的被子就可以了。”小弟静静听着王姐对自己说,很不是滋味。
不过自王姐有怨气后,小弟就没再开过。这违反他本性的,因为他不想吵。
一天,两天,这事渐渐淡了,小弟忘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天冷要开空调,二件事是王姐的抱怨。
这天小弟又开空调了。天气骤降,习惯了寒冷的小弟,在零度以下的气温里,条件反射般地去找遥控器。旁边的朋友也冷得直蹬脚,两个手掌前后搓个不停,嘴里哈着白气。
“咚咚···咚咚···”
打开空调,不到5分钟,有人在敲门,朋友打开门。
“小弟,空调这么开着不得了啊,晚上开着吵得我睡不着,不然你就多出。节约点嘛。”王姐很生气,用力,又不好意思地说。
小弟觉得莫名其妙,一肚子火,不知道找谁出。
该场景发生在合租房。
王姐,大约50岁,长相平凡,没读过什么书,和丈夫在某个电器厂做工。平时基本不花钱,涉及到开支,优先想到的是节约。听说她携带烧饭的150块钱的煤气罐要用一年多。在现今,节省到这个程度,着实让人吃惊。
这让我联想到过去的一同事。该同事,一日三餐基本在公司食堂用员工卡吃饭,他有一个大约直径15公分的不锈钢碗,吃饭、喝水、漱口平时都用它。一双别人送他的3块钱的拖鞋穿了至少3年,春夏秋冬,夏天就穿着它出门。在工作场所,它会穿公司分发的工作服,回到员工宿舍,也就是生活园区,它会穿另外一件公司订做的适合外穿的印有LOGO的衣服。我和他相处了2年,基本没见过他穿过自己的衣服。平时他是“零”花钱。
有人看不惯这种生活方式,我和室友倒是佩服这种精神,不过并不提倡,也不认可。
王姐和我这个同事,都有一个共性,把成本节约看得太重,到了固执阶段。这不是短时间形成的,需要漫长的过程,及一些外部环境作用。与节约观点相左的观点,会遭到他们毫不留情的抵制。
他们的大脑已经被“节约”俘获了。
这是一种悲哀。
一位饥饿的人,满脑子都是食物,根本没精力想别的;一个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大部分注意力被病痛牵制,根本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好。
有很多类似的人。尤其是在爷爷那一辈,他们遭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落后与贫穷,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贫苦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