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付!
持续码字4年来,除了积累了几百万文字,收益够我换取一台笔记本电脑,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写作实实在在改变着、影响着我的生活。
写作的锲机
对文字的热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自然上了小学写作文是强项,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一篇作文中用上了“人山人海”这个词,还被同学们嘲笑一番:“还人山人海,山呢?大海呢”“瞎写”“……”
面对小同学的嘲笑我委屈地哭了,哭得特别伤心还极力为自己辩解:“有山也有海。”但知识的局限我说不出哪里有山、哪里有海。
欣慰的是语文老师是一位刚毕业的中学生,没有嘲笑我而是耐心地给同学们解释:“咱们国家的领土面积巨大,有和咱们一样的平原,也有高山,南边还有大海……”
从小就生长在中原大地的小伙伴们半信半疑,但是老师的肯定让他们不在嘲笑我,从此我便喜欢上了写作文,除了作文被当成范文在班里浏览,公社宣传队来学校录音我就朗诵的自己的作文。后来节目在小喇叭上被播放,我的小小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就这样,阅读的习惯一直被保持了下来,从学生时代到走向社会、步入婚姻都没有停止过。不过为生活奔波只输入没有输出过,不过是偶尔在空间日志里记录过一段时间的生活。
凡事讲究锲机,这个锲机恰恰发生在2020年那个特俗的春节。
我所处的小城也和全国各地的民众一样被动地待在家里,忙碌习惯的我就给自己找点事干干,于是在平台上注册账号记录那一段的生活。
刚开始只是自嗨式的碎碎念,后来为了得到“简书创作者”徽章,有意识地写800字以上图文,申请三次得到徽标以后又开始尝试系列文。
写系列文不同于碎碎念,它不但要求故事顺着一条主线推进,而且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显然我曾经阅读的积累已经杯水车薪了。
怎么办?持续阅读,多方面阅读呗!
倒逼着持续阅读
写作以前的阅读可谓是随心阅读!
小时候身边有什么读什么,能借到什么就读什么;
长大一点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小说、杂志是首选;
而写作以后,除了读喜欢的小说,还要读需要的书籍,也就是从写作开始我的阅读量才开始大幅度增加的,而且是有选择地阅读,阅读内容在写作过程中间接地派上了用场。
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的收获堪比《简爱》,简爱让我们知道了自尊和被爱对女人的重要性;而《女心理师》除了见证贺顿的成长,也是我的心理学常识的启蒙教育。
读作家大米的《小巷人家》,除了了解老国企的辉煌和衰败的过程,也了解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迷茫和彷徨。其中主人公的儿子们在上海读书、买房的经历,让我书写《军垦岁月》的某个章节有了借鉴、参考的意义。
读梁晓声先生的散文集《人间清醒》受到启发,写成了散文《那年那月月未圆》。
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但让我了解了鄂温克人的生活习惯,还是第一次感受到文字还可以那么美。开头的一句“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让我被文字吸引,欲罢不能,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阅读,让自己的思绪沉浸其中,随着情节哭,也能随着情节笑。
在写作的过程中,读文友的作品也有所启发,文友@腊梅五朵阅读量比较大,而且读完一本书习惯性写读书笔记,而且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书写,比如《穆斯林的葬礼》她从韩新月、韩太太、姑妈等不同的角度解读人物的性格等等。受她的影响,我不由自主地也阅读了这本书,虽然读不到她的深度,起码有所了解了。
我所在的从容小主文学院也有规定时间内要阅读的书籍,比如《从容小主写长篇小说》《李彦国与王金庄》《人生由我》……读完写读书笔记,和文友们互相交流增加深度。
为了将来方便投稿,我还特意去图书馆借阅了《小小说》《意林》《小说月报》等期刊,甚至《故事会》也重新登上了我的书桌。
为了延伸写作的宽泛面,我的阅读范围也不由自主宽泛了许多。
阅读让我“到”了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
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仅有的铜板还要维持生计,不可能整日背包行走在路上看风景。
双脚仗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让我遇到。
在《大江大河》中我的脚步跟随着故事情节仗量了改革开放这些年,老国企面临的改革,也仗量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及私有经济的快速膨胀。
阅读培养了我的长期主义的习惯
动笔写作的前夕我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孩子也刚刚参加工作,先生还在工作状态,我的时间是自由的,除了打理一日三餐,其余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每天起床后喝一杯温水读半个小时的书定定神,仅限于散文、国学等方面的书籍。然后外出慢跑40分钟,边跑边听书,我一般选择番茄小说听,脚步伴随着故事情节,同时眼睛放光捕捉信息。
上午是我固定码字的时间,一般3个小时足够了,碎碎念、系列文章节和故事文,每天至少两篇,4000——5000字之间。
晚上阅读纸张书,伏案阅读,一边读一边记录,基本都是厚重一点的文字,比如名著或者影响力比较大的小说。
睡前打坐40分钟,或者练习瑜伽拉伸动作,让忙碌一天僵硬的身体得到放松。
如果上午有事只能牺牲晨读和晨跑的时间,保持日更不断更,1267天每天都是热气腾腾的文字,蛮有成就感的。
写作习惯和方向
家里就我和先生两个人居住,房子虽然不大却有我写作的独立空间。
每天上午坐在大卧室的床上,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折叠小书桌上,床头柜上放着一杯弥漫着香味的咖啡,或者是一杯清香四溢的香茗,双手搭在键盘上,思绪翻飞,“啪嗒啪嗒”键盘的敲击声把我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反而是坐在书桌前,感觉太正统的原因竟然敲不出心中所悟。
晚上阅读则习惯把电脑椅推到餐桌前,把要读的书籍放在阅读架上,短时间内就能进入快速阅读状态,这个习惯不曾改变过。
刚写作纯属给自己的文字一个安放的角落,一年后开始练习系列文,也是从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比如:
《初恋八年》记录了自己美好又落寞的初恋;
《八人组合》则书写了曾经的同学这些年的人生轨迹;
《父亲和他的兄弟们》叙述了父亲51年参军离家与兄弟们的亲情演绎;
《那年那月》则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段真实生活;
……
即便是书写的故事文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的原型。
书写了这么多的系列文,也尝试过20万字以上的《逆袭》,接下来的方向大概率就是故事文和长篇小说,偶尔也会写点感悟之类的文字,比如散文等文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