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朝首任外交使节竟是美国人,美国大使为何要给清廷“打工”?

清朝首任外交使节竟是美国人,美国大使为何要给清廷“打工”?

作者: 长江古今谭 | 来源:发表于2021-02-07 14:42 被阅读0次

    几年前,一位“黄面白心”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成为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热议的焦点。

    岂不知早在152年前,一位刚刚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被委任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领清廷首个外交使团,远涉重洋,出使欧美。

    这个美国人,成为中国出使西方的第一个外交使节。

    他就是美国人——蒲安臣。

    阴差阳错来中国

    1820年11月14日,蒲安臣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新柏林一个拓荒者家庭,他的英文名字叫安森·伯灵格姆(Anson Burlingame)。后随父母迁到密执安州,在那里他接受了良好的初等和高等教育。1846年,他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在波士顿找到一份律师工作。

    蒲安臣深受早期美国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极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是一位真诚的理想主义者”。

    1848年,蒲安臣进入政界,很快就崭露头角。1852年,他就成为马萨诸塞州立法议会代表。1855年,当选美国国会议员,一干就是三届。

    蒲安臣同情黑人在美国的悲惨境遇,是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1860年,他不遗余力支持林肯,遭到南方反对派的忌恨,导致落选国会议员。林肯心里不安,于是任命蒲安臣为美国驻奥匈帝国公使。

    林肯这一任命,却遭到奥匈帝国强烈反对。原来此前蒲安臣曾发表同情匈牙利革命的演说,因此,奥匈帝国政府拒绝他入境。无奈之下,林肯把蒲安臣派到中国担任公使。

    蒲安臣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来到中国。

    最受清政府欢迎的外国人

    1862年7月,蒲安臣来到北京。

    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国际地位低下,美国对中国也不重视,驻华公使常常由在华商人临时担任,薪水也很少。当时的驻华公使并不是一个美差,很少有人愿意担任。

    而蒲安臣担任驻华公使,一干就是五年,成为美国第一位常驻北京的公使。

    蒲安臣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多。来到中国后,他认识到西方人对中国的许多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西方人用武力政策强迫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因此,他在华积极推行“合作政策”。

    当时的清政府,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早已是衰弱不堪,难抵外侮了,只能成为西方列强刀俎下的鱼肉,任人宰割。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势必会导致中国更加混乱和动荡,这并不符合美国这个后进的注重商业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益。在美国人看来,保全中国,延迟对中国的侵略,就是把机会留给了美国。

    蒲安臣联合其他在华公使,成功推行对华的“合作政策”: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反对列强在华瓜分土地和索取特权;反对列强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来作为解决和清政府争端的手段;列强在华相互合作,共同维持清政府的统治;主张中国境内贸易开放,并融入西方框架下的国际社会。

    尽管蒲安臣推行的“合作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但客观上他的种种“善举”的确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处。

    在他的支持下,《万国公法》译成中文,让清政府学会如何在条约体系下同西方国家打交道;他还多次向美国政府建议,用清政府在英法战争中的赔款,在中国建立几所学校。

    当然最出彩的是他调停“阿思本舰队事件”。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通过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在英国订购了7艘兵船。李泰国背着清政府,以中国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与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签订了所谓"合同十三条"。规定由阿思本完全控制这支舰队的指挥权,并且不顾清廷原议,擅自决定舰上人员全部由英国人出任。

    清政府对此妄自签订的荒谬合同拒不承认,并且将阿思本降为副管带,受两江总督的节制,要把舰队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李泰国和英国公使卜鲁斯却想以舰队要挟清政府,加强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双方各不相让,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就在这紧要关头,蒲安臣居中调停,解决了危机。最后阿思本舰队被遣散,船只出售,李泰国也被免去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

    正是蒲安臣的不懈努力,中英双方摆脱了尴尬的处境,避免了一场武装冲突。

    事后,恭亲王奕䜣和英国公使卜鲁斯都向蒲安臣表示感谢。

    蒲安臣赢得了清政府的好感和信任,才有了他出任大清外交使节这段历史。

    首任外交使节

    1867年11月12日,总理衙门为即将离任的蒲安臣举办了盛大的欢送晚宴。交杯换盏之际,蒲安臣表示自己虽离开中国,但仍会关注中国并做好随时为中国服务的准备。恭亲王趁机建议蒲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各国,双方一拍即合。

    清政府为什么要选一个外国人担任外交使节,难道大清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外交人才。

    事实的确如此。当时大清缺乏富有外交经验、了解外交体制的官员。同时,由于民族仇恨和社会偏见,大多数的清朝官员也不愿出任外交使节。

    在获得蒲安臣的同意之后,恭亲王奕䜣正式向朝廷上奏:“请派蒲安臣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其人处事和平,能知中外大体,遇有中国为难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

    不久,朝廷批准,蒲安臣使团成立了。

    为了防止意外,清政府还对蒲安臣的权力加以限制。让总理衙门章京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制掣蒲安臣,两人同蒲安臣地位相等。蒲安臣在外行为,须同两人协商,报经总理衙门批准,方可执行。这样就使使团在外只有谈判的权限,而不能缔约。

    第一个平等条约

    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团一行30人从上海出发,开始出访欧美各国。

    一个多月后,他们抵达美国旧金山,受到了美国人民和政府的热情款待。在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的途中,蒲安臣多次发表演讲,表述清政府及其子民对美国的善意和友好,希望中美之间能加深往来和友谊。

    到达华盛顿后,蒲安臣擅自越权,代表中国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天津条约续增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也称《蒲安臣条约》(the Burlingame Treaty),中美天津条约的修订,两国之间建立正式的友好关系,与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                                                 

    《蒲安臣条约》虽然是蒲安臣越权签订的条约,但它却是自鸦片战争来中国第一次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以一个平等国家的身份同西方国家签订的条约。

    《蒲安臣条约》其对等性反映在缔约双方均有设领护侨、移民、办学、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和义务。梁启超称赞“彼条约实为最自由最平等之条约也”。

    由于有了《蒲安臣条约》,美国而不是当时世界最强国英国成为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的首选。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乘船前往美国,从此掀开了中国公派留美学习历史的第一页。

    《蒲安臣条约》是蒲安臣使团出访欧美取得的最大成就,此后他们又出访英国、法国、瑞典、丹麦、德国、俄国,都没取得什么成果。

    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因患肺炎在彼得堡病逝。

    志刚认为蒲安臣“为人明白豪爽,办事公平。而心志未免过高,不肯俯而就人,一遇阻碍,即抑郁愁闷而不可解。兼之水陆奔驰,不无劳瘁,受病已深,遂致捐躯于异国”。

    蒲安臣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个美国人就这样为大清捐躯了。

    为了表彰蒲安臣的功绩,清政府追授予一品官衔,以及抚恤金一万两银子。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蒲安臣的逝世写下如下悼词:"他对各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仁慈胸怀,已经越过国界,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公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朝首任外交使节竟是美国人,美国大使为何要给清廷“打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ez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