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2型糖尿病的人,多是肌肉松软,体能低下,腰腹脂肪较多的人。即便体重不超标,只要腰围过大(表明内脏脂肪多),四肢肌肉松软,容易疲劳,都要注意糖尿病的风险。反之,如果腰臀比正常,肌肉结实,能跑能跳,哪怕体重偏高,患糖尿病的危险也会小一些。
血糖高的人需要加强运动,30分钟之内的运动,主要消耗血糖和糖原,特别是几分钟的短时运动,主要消耗血糖。人体的血糖3/4靠肌肉来利用,如果肌肉充实,体能旺盛,说明肌肉组织善于利用葡萄糖,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就比较高,血糖能够很快地离开血液,进入需要它的组织当中,自然不会有血糖居高不下的危险。
糖尿病大概属于慢性病中饮食上最麻烦的一种了,因为它既需要控制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还需要控制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饮食中摄入的盐、体脂。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同时有患心血管疾病的巨大风险。所以,控制血脂、控制血压和控制血糖一样重要。
那么,为什么要控制体脂肪呢?因为体脂肪过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过多,是糖尿病、冠心病的共同致病风险。减少体脂肪之后,通常会带来胰岛素敏感性上升、血压下降、血脂下降的综合效果。所以,对于体脂肪超标的患者来说,糖尿病餐也同时是温和减肥餐。
一方面要求少吃主食,控制所有碳水化合物食品;一方面要求少吃肉类,少吃油腻。主食减了一半,肉不能每天吃了,改成每周吃两次,每次只吃1两。在这样严格的饮食控制之下,如何保证生活质量?
六字箴言:少吃油,多吃菜
简单介绍一下糖尿病人饮食和运动的注意事项。
(1)多吃菜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吃菜1斤以上(这里不能用土豆、芋头之类当菜),特别是绿叶蔬菜,不仅可以提供多种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减少眼底和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风险,还能提高饱腹感,对于糖尿病人好处极大。
(2)少吃油
烹调一定要少用油,多用蒸、煮、炖、凉拌的烹调法,有利心脑血管健康,同时还有利于长期控制血糖。有研究提示,膳食脂肪摄入多,当餐虽不会明显升高血糖,长期效果却是损害餐后血糖控制能力。盐要少放,调味料品种无须限制,葱姜蒜、咖喱粉、桂皮、花椒等都可以适量用。
(3)控制肉
肉类不必天天吃,可以用少油烹调的鱼和豆制品供应一部分蛋白质,这样膳食脂肪酸的比例就更合理。目前的研究表明,鸡蛋每周不超过4个即可,不必扔掉蛋黄。牛奶每天可以喝一杯,如果血脂高,可以选低脂奶和酸奶。
(4)主食不必过少,重在控制血糖反应
主食的数量,每天半斤,重量按生重计算。真正要严格控制的,只有精米白面做的食品,其他升血糖慢的淀粉类食物,可以适当吃一些。研究证明,吃同样多的主食,低血糖反应膳食比仅仅增加膳食纤维的膳食能产生更好的长期效果,血糖反应较低的饮食模式,有利于减少糖尿病风险,而且对糖尿病人来说有利于减少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之一)。
葡萄糖、麦芽糖、糊精等升高血糖的速度是最快的,因为它们消化吸收速度最快,若以葡萄糖的升糖指数为100,那么麦芽糖的升糖指数则超过100。白面包、白馒头、白米粥、糯米食品等和白糖的升糖指数差不多,白米饭和米饼略低,但也超过了80。白面包、白馒头、白米粥、糯米食品等和白糖这些食物,都需要严格限量。
相比白米白面而言,粗粮升血糖的速度就要慢些,其中小米、黏大黄米的升糖指数最高,在70~75之间,黑米、荞麦、燕麦、大麦、黑麦等都低于70。玉米食品的升血糖速度与加工状态相关,膨化的玉米片、爆米花接近米饭的水平,而甜玉米的升糖指数却只有55。莲子也是不错的低血糖反应食材,可以加入主食当中。
豆类统统都是血糖反应很低的食品,比如红豆、绿豆、扁豆、蚕豆、四季豆、鹰嘴豆等均不超过40,比粗粮还要低很多。总体而言,用豆子替代白米白面,是可以吃到饱的。如果肾脏功能正常,可以用豆子替代米饭,因为与白米白面相比,豆子富含维生素B1、钾、镁等元素,对于容易缺乏矿物质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糖尿 病人来说,绝对是有益的;豆子中还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E,膳食纤维含量也高,对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也有帮助。
(5)提倡主食混搭
粮食配蔬菜或粮食配豆子,都是好选择。蔬菜和豆类具有非常好的饱腹感,在降低血糖反应的同时还能有效减轻饥饿感。比如传统的八宝粥,如果不放白米不加糖而放较多的淀粉豆类,加上各种全谷食材就是很好的主食。又比如中原地区传统的“蒸豆角”“蒸蔬菜”,在豆角、蒿子秆、胡萝卜丝等蔬菜上面撒上豆面、玉米面、全麦粉等,上笼蒸熟之后,蘸着芝麻、蒜蓉调料吃,既香浓美味,又低脂低能量,用来替代一部分主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又比如在煮汤做菜的时候放些嫩豌豆、嫩蚕豆等,同时减去一半的米饭,也能提高一餐的营养质量,又避免饥饿。
(6)坚果、水果可限量食用
同时,糖尿病人还可以适量吃一点水果和坚果。减少做菜时放的油,用一小把坚果仁(25克)来替代,能增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成分;用餐时减少两三口主食,留出份额来,餐间少量吃点水果(例如每次100克左右,每天200克),血糖就不会剧烈波动。这是因为大部分水果血糖负荷低,比如。在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同的情况下,苹果、梨、桃、李、杏、樱桃、柚子、草莓等的血糖负荷都很低,猕猴桃、香蕉、菠萝和葡萄的升糖指数略高,但其血糖负荷还是远低于白米饭。记得一定要吃新鲜完整的水果,不能用果汁替代,也不能用加糖的罐头水果替代。
所以并非甜的就不能吃,不甜的就可以放心吃;也不是见了淀粉食物就要躲开;还能吃水果,吃坚果,放多种调味料,还能吃饱饭,生活一下子就显得美好多了……
(7)做好外食预案
考虑到餐馆吃饭时间不规律,内容也很难健康,出门赴宴前,先喝点豆浆,冲点纯燕麦片,喝点无糖酸奶什么的,胃里就比较安定了,不至于低血糖,也不至于用餐时吃过量。在赴宴时有意点些蔬菜、豆子、豆制品和清爽鱼虾,少吃油腻菜肴,食物内容就不至于太不健康。
(8)坚持运动,加强肌肉力量
糖尿病控制需要“五驾马车”,除了饮食、药物、监测、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运动。餐后不能坐着不动,要做些轻微的活动,这样血糖就比较容易控制。
开始时如果体能差,可以先从散步开始,等体能好了,就加快速度,延长距离。最好能做做肌肉训练,哪怕在家里练练哑铃、拉力器或手持握力器也行。研究发现,不仅有氧运动对控制血糖有帮助,锻炼肌肉的阻力运动也有很好的效果。要先做些准备运动,量力而行,运动前后还要喝点水,避免运动损伤和脱水现象。
总结:(1)要想预防糖尿病,坚持体力活动,保证自己身体脂肪不超标、腰围正常、肌肉不萎缩,是个很好的预防方法。所谓天道酬勤,偷懒不会占便宜,最后必将在健康上损失更多。患糖尿病之后也是一样,“迈开腿”和“管住嘴”一样重要,维持肌肉功能对于控制血糖意义重大。
(2)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到控油控盐,才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食物的营养质量要比健康人更高,特别是多吃新鲜蔬菜,得到更多的抗氧化成分,才能避免提前衰老和残疾。
(3)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并非吃得越少越好,太少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削弱体质,甚至发生低血糖危险。多吃营养价值高又耐咀嚼的蔬菜、杂粮和豆类,特别是将精米白面改成含一半淀粉豆的八宝粥,可以兼顾营养供应、饱腹感和控制血糖三方面。
(4)虽然在外饮食很难控制餐桌上的菜肴质量,但仍然可以通过预先准备健康食物、多点清淡菜肴、少取食油腻食物等很多方法来改善饮食。只要有预案、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尽量减少在外饮食对健康的危害。
最后说说我本人的体会。我的祖父母、父母都有慢性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不落下。我本人年轻时有过低血糖症状,曾属于血糖控制不太理想的类型。考虑到这些风险因素,我从35岁开始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肌肉,控制饮食。至今保持着较好的体成分状态,血糖血脂方面也没有任何问题。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至少能坚持在60岁之前远离慢性病。
低血糖者常以为吃糖吃甜食有好处,错了。除了眼前发黑时的应急之外,平日要少吃甜食,改吃低血糖反应饮食才安全。因为无论血糖过高或过低,都是身体血糖控制机制失灵的表现。遵循营养均衡的低血糖反应饮食,餐后血糖就不会忽高忽低,而是长时间保持平稳状态,也就不需要考验身体的血糖控制能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