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客厅的茶几上工作,2岁半的小朋友在沙发上玩,我去拿东西要走开一下,又怕她动电脑,所以特意叮嘱:“不敢动姑姑的电脑昂!”
刚说完我就后悔了,因为她听到我的话,眼睛当时就亮了,还坏坏的笑……
果然,我刚起身走两步,扭头就看到她在沙发上朝着电脑的方向撒腿跑……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她本来可能在专心玩,我说了“不要……”的禁止性动作指令,反而给了她暗示和提醒,激起了她的好奇心。
两岁多的小朋友,尚且叛逆至此,何况大人。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联系到今天发生的事情,忽然就加深了理解。
做实验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和他的同事,实验大致是这样的:
他们找了几个实验对象,最开始要求实验对象尝在第一个5分钟的时间里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而在下一个5分钟,要求实验对象们想象一只白色的熊。
在整个实验中,要求实验对象用语言刻画他们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当想到一只白熊的时候就按铃报告。
在第一个5分钟里实验对象们按铃次数是第二个5分钟的两倍。
这一现象表明了:反向的指令,也就是努力压抑思维的这种行为导致了思维更为强烈地“报复”。
这就是反弹效应,要求一个人不去想某个事物,那个人反而会越来越想某个事物。
反暗示效应与反弹效应类似,是指用说反语或过分夸大达成相反结果的效应。
反暗示效应能不能运用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运营中呢?当然可以!
我们都知道,“与用户互动”是微信公众平台不可忽视的一个功能和优势,想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就必须得掌握用户心理。
“反暗示效应”就是抓住用户心理,与用户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会使用这一招,威力巨大。
其实有很多大号已经把反暗示效应运用在公众号编辑运营的具体细节中了,效果非常好。
1、运用反暗示效应设置公众号的引导语
2、运用反暗示效应撰写公众号标题
有了上面两个例子,是不是思维开阔了好多,反暗示效应还可以运用在公众号“自动回复”的设置,公众平台运营推广活动的策划等等方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4270056/42238161fa27d78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