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人物的情绪更丰富,关键就是不隐藏,不隐藏人物的负面情绪,不弱化那些情绪变化的过程,耐心展示细微之处。
个人故事如何写才能引发共鸣
在写你自己很难忘的故事时,即使写得涕泗横流,读者也可能无动于衷。如果想写好个人故事,引发读者共鸣,写作者需要从一种情绪,上升到一类情绪;从抒发自己,到替读者表达他们自己的情绪。
过33岁生日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33岁,我心中的怕和爱》。这篇文章写到了我妈妈去世这件事,进而探讨了衰老和死亡这两个主题。
14天之前,阴历的十月初五,是我妈妈的忌日。一年前的这天,她在我的注视下,完成了最后一次呼吸。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刻:弥留之际,她最后的三次呼吸。每一次呼吸都用尽了她的全部力气,每一次呼吸都像一辈子那么长。我还在等她继续用力喘下一口气,却再也没有等来。她的嘴唇保持微张的状态,像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但是那眼神里的微光却骤然消失了。
不管你的一生经历过什么,此刻,这个世界跟你再也没有关系了。这一辈子过得是否如意,是否还有遗憾,是否值得,甚至你还有一粒没缝完的纽扣——都不再有任何机会。
这篇文章我写得很克制,无论是对具体情节的描写,还是对情绪的抒发。我没有用大量篇幅写对妈妈的思念和爱,更没有借此去回忆她生前的种种。因为那些情感太过私人,对读者来说启发性不是很大,所以,我重点借妈妈的事探讨大众的普遍情感,关于遗憾、值得、机会和每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些是人类共通的情绪,而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情绪。在众多情绪中,我选择表达这类情绪,也是替读者表达。
表达个人情感当然是有意义的,我可以写很多篇纯表达思念的个人日记。但如果我想把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出来,就要避免陷入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多关照大众情绪,探讨更广的层面。
如何才能触动大众情绪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情绪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写出来。真实是最打动人心的。
下面这段还是我《33岁,我心中的怕和爱》一文的片段,写到了处理完母亲丧事之后的事。原文有一个关键的背景交代:妈妈是生重病、瘫痪在床了两年多之后去世的,在妈妈得重病的这段时间里,一家人其实都身心俱疲。
妈妈去世后,我突然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盈和自由。
一方面她的病痛终于不再是我日日夜夜的疙瘩,另一方面,有过失去至亲的哀伤,我开始明白,无论谁离开了,地球仍在继续转动,其实世上没有“天塌了”这回事儿。
回到北京,我很快就投入了以往规律的生活。除了偶尔体验午夜梦回时的神伤,一切竟仿佛从未发生过。我惊愕于自己的情绪修复能力,也终于明白于自己和家人而言,死亡所带来的伤痛,都终将被时间抚平。
因为我曾经站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