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

作者: 树深时见鹿ll | 来源:发表于2017-08-25 10:59 被阅读0次

1.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因此,两种方式可以互补长短。为了找到智慧的金子,你必须要有评估的材料。要评估这些材料,我们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知识。

如果别人的话总是说得很明白,他们的主要思想都能明白地呈现出来,作者或者演讲者的推理从不出错,博学的人对重要的问题都有一致的答案,那当然是件好事。如果事实就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被动地听,被动地读,让别人来替我们思考就行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一个人的推理经常是不足的,经常会漏掉重要的因素,而呈现出来的很多因素却是不明确的。因此,你需要获得批判性听、读的技能,帮你决定什么是有意义的,帮你从混沌的思维中区分出清晰的思维来。

想法:

在阅读一本书或者聆听一场讲座倾听别人的发言等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这种境况——他人在向我们灌输他们的观点,这个观点也许是正确的,也许也是错误的,不过这都不是关键,这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要不是科学性可证实的事情,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理解范围之上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所说的淘金式思维——一种带有滤镜的有色思维方式。与它区别的是海绵式思维方式——理解作者的观点,吸收作者的想法,作者认为它们相互区别却又取长补短,配合食用会是一剂良方。那么,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两种思维方式应当同时使用,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按照作者的思路,批判性思维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这些知识来自何方?阅读到这里,我给出的结论是:海绵式思维方式是我们开始学习时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它为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一旦当我们的知识,阅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便自然而然的开始了淘金式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两种方式夹杂着的过程,但最终应该都会呈现出在淘金式的思维中一边与作者交流,一边收获着知识的状态。

2.事实上,我们经常认为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就是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对问题产生情感卷人的危险性就在于,你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 只要你听一下别人的观点,也许就能够改变你的看法。

想法: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我们总是过于偏执于自己的想法,“倾听”(这个词并不准确,但也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词)这个词,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含义,但真的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做到它。

3.身体力行通常比旁观更有趣;做好比只是简单地做更有趣。如果你开始运用本书所教授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你在听和读中就会体验到自豪感,就像你成功地参与物质世界时所体验的自豪感一样。

想法: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越复杂越困难的过程越是让人有成就感,思维也是如此,我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运动海绵式思维去记住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往往很容易产生疲惫感,而当我们试着去思考,去提问,去把自己的观念融合到作者的想法之中,在最终得出最后的结论的时候,我们往往有着一同参与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别人放在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自己拿来的,我们是作为一个考官来判断一个个观念是否符合我们的思想的,这种成就感会让我们有着更强的动力去挑战更多更复杂的书。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一本书很无聊很枯燥,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试着去和作者一起思考,跳跃着的思维往往会让阅读一本书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4.我们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注意“新鲜的”理由有多么重要。新鲜的理由就是那些我们不曾考虑过的理由,要公平对待它们确实有些困难,但却是有价值的。使这项任务变得如此困难的正是我们现有的观念。这些观念为我们的推理设置了一个起点,我们带着自己固有的观念来看待每一个对话、每一篇文章或每一个演讲,因此,已有的观念可能成为我们倾听和学习的障碍。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还有一些值得考虑的理由我们尚未遇到。为了自己的成长,我们得让自己真正有机会接受“新鲜的”理由。

想法:

新鲜的理由是一个大胆的理由,它要求我们推翻固封的思想,重新打开思路,从另一个方向来思考问题。

5.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的思想,而这类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作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清晰的陈述。你不得不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去发掘它们。在推理结构中,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茹合剂。

想法:

因为一,所以二,因为一和二,所以三;从一直接得出三的人往往缺少了关键的论据——价值观,所得到的论证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二是重要的,而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时候,常常省略了二的部分,一是显而易见的,而二是需要推导的,优秀的作者花费笔墨去极力呈现出显露在外面的一,而把二交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所以深入思考的读者会寻着作者给出的思路获得正确的答案,而那些不带有批判性思维吸收式的读者,往往容易得出虚无的错误的论证。

6.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最多只能说,研究结果支持结论。记住,研究结果不能为自身作证!研究人员必须解释其研究结果的意义,而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释。因此,我们不能把研究者的结论当作“真理”来看待。当你遇到诸如“研究结果表明… … ”这样的描述时,应当把它们理解成“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表明… … ”

想法:

一直认为研究结果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因此,往往会觉得它一定是准确的,却经常忽略了研究结果也是研究者的一个个人观点,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说“我觉得……”“我感觉……”一样,一个研究者不管怎样使自己的态度保持中立,多多少少都会掺杂一些个人的观念,情绪和利益;一份研究成果不管看起来怎样的客观,多多少少都会包含一部分主观的因素。不同的是,研究结果有着一定的来源,有着确定的科研证据,更容易解释的通,也就产生了一定的权威性。我们可以借鉴参考研究成果,但绝不能过早的盲目相信。

7.我们给予推理和事实极大尊重的同时,也不应当夸大它们对结论形成的指导作用。它们提供给我们的仅此而已,然后,我们必须利用逻辑和事实的帮助来寻找通向信念的其他道路。利用它们的帮助的第一步是,寻找与我们已知的逻辑和事实一致的多种可能的结论。这种寻找以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给了我们自由。它把我们从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一旦我们认识到结论可能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会体验到选择范围扩大所带来的兴奋。

想法:

一组理由常常能支持多种结论,而我们在得出结论时,往往只是带有偏颇的得出那些我们所需要的结论,为了更准确的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必须学会在争议性问题中得出与理由一致性最高的结论,用“如果”句式限定范围,“何时,何地”表述因果。我们要得出的不是作者的结论,也不是自己的结论,而是与理由最接近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学会提问.实践篇》学习总结

    《学会提问.实践篇》—— 粟津恭一郎 第一,提问为何重要? 首先,学会提问,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 其次,学会提问,...

  • 12月坚持积分申请

    12月共计打卡22天。 1201 学会提问(1) 1202 学会提问(2) 1203 学会提问(3) 1204 沟...

  • 学会提问

    今天继续看《学会提问》这本书。目前看完第四章了!说到学会提问,我就想为什么我们要学会提问呢?因为只有学会提问了,我...

  • 2018-04-23

    学会聆听 学会提问 学会判断

  • 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 学习“学会提问”的目的: 学会如何向自己提问,引导自己思考,更好地完善每日一问。 核心:批判性思维 核心...

  • 学会提问——读《学会提问》有感

    也许,你看到这个标题会哈哈一笑:太小儿科了,谁不会提问?是的。像孩子一样的提问,几乎人人都会。但你会批判性...

  • 2019-04-19

    学会提问也是一种技巧。学会提问这本书也详细明了的解析和分析提问方式。要学会的是优质提问,就是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回答...

  • Day15:《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书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页码:53%(电纸书)反思:学会提问,学会提问,学会提问。对任何事情没有好奇,就是失去...

  • 学会提问

    鸡汤书,不用读二遍。 前面几张还跟着写脑图,读到一半就放弃了,白水一样的内容 章 四&五&六 还稍有作用,算是沟通...

  • 学会提问

    1.人是被提问支配着的 一个人会采取怎么样的行动,是由其自问决定的。每天早晨睁开眼,我们就会开始向自己提问:不想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kudxtx.html